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核电发展的春天来了(经典中国·我和我的祖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3: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电发展的春天来了(经典中国·我和我的祖国)
秦山二期核电站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一个小县城的亲历与巨变

  “20年前的浙江省海盐县,多数老百姓还不会说普通话,如今,连路边卖菜的老太太都能说上一两句英语了。”对于杭州湾畔的这块“小地方”发生的变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不无自豪,“从原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连续几年获得‘全国百强县’称号,核电站对一个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小看。”

  核电给海盐带来了巨变,这个小县城也见证着民族核电发展的历史。

  15年前的12月15日,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内地没有核电的历史。“秦山核电站至今已经安全运行15年。这说明我们不仅能够自主设计建设核电站,而且能够运行和管理好核电站!”康日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4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全面建成。康日新说:“这是我国核电国产化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的坚实基础。”

  另外,我国还通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成功地引进建设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以及正在建设的江苏田湾核电站。

  “我国已经在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等三大核电基地建设了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康日新说,“2005年,我国的核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1%。”

  “要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核工业是高技术产业,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康日新告诉记者,“核电要赢得发展主动权,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他介绍说,在自主设计完成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基础上,我国又立足自主创新,开发研制出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该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核电站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是在自主建设和对外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

  令康日新激动的还有通过几代人的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这个体系。”康日新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样一个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核电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让核电又快又好又安全发展

  从“适度发展核电”到“加快推进核电建设”,国家在核电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让康日新的心情一天天舒畅起来。“我国已提出了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康日新说,“现在,地方各级政府及核工业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以说,继‘两弹一艇’之后,中国核工业再次开上快车道,迎来了新的春天。”

  国家新的核电发展战略,不仅为我国核电

  科研、设计和核燃料生产送来了春风,也为国内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多年的科技攻关和核电设备国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核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康日新自豪地对记者说,“除了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少部分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大部分设备的能力。”

  沐浴在核电发展和煦的春风里,康日新对核电的发展充满信心,“根据国家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本世纪头20年,将是中国核电谋求一个较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为促进我国核电又快又好又安全地发展做出新贡献!”

  短评

  祖国的荣耀

  在共和国的光辉史册里,“核”带来的是荣耀与骄傲,信心和力量。“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伟业,不仅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而凝聚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心血和生命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是鼓舞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

  “核”家族里不光有核武器,今天,“核”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除了核电,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资源、科研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见到“核”的身影,“核”已经真切地走入我们的生活,并为人类造福。

  更可喜的是,50年来,我国没有发生过任何核安全事故和重大放射性泄漏。人们对“核”的认识正由“不了解”变为“了解”,由“恐惧”变为“平静”。

  核电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放眼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我们看到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军工经济迅速壮大,重点工程、重点型号取得重要进展,军工民用产业迈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国防科技工业已是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廖文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