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3:2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伴着初秋的暖阳,记者走进齐东路24号院二楼朝南的一个房间。房间不大,但很整洁。里面的陈设可谓简单,三个并排摆放的柜子将房间分隔成两个部分,里间放着一张单人床,外间摆放着一个长沙发、一台老式电视和一台老式冰箱。

  端木利华老人穿着一件米白色西装,颈间系了一条深色的围巾,微笑着接待了记者。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耳聪目明的老人已有87岁高龄。

  在端木老人的娓娓叙述中,她的生活脉络渐渐展开了:老人生于南京,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于是被舅舅带回了安徽老家。抗战期间,她和妹妹与舅舅一家颠沛流离,先后辗转汉口、重庆,并在重庆接受了高中教育。解放初期,她与丈夫一起从上海来到青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开始参加居委会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直到1972年。在接下来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了她热爱的居委会主任岗位。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时隔13年后的1985年,自己再次被居民推选为居委会主任,直到1992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老人实在力不从心才离开这个岗位。

  老人骄傲地告诉记者,她差不多是当时全市第一个参加居委会工作的市民。也就是因为这份不拿报酬的差事,她推辞了许多条件更好、工资更高的工作。当时,有好几所中小学校想请她去当教师,甚至其中一所中学让她去担任教导主任,都被她婉言谢绝了,每次她都会说:“我已经有工作了,你们安排别人吧。”

  端木利华不仅工作不拿报酬,她还经常自己掏钱救济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解放初期,大多数家庭都有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有的生活非常拮据。而她没有孩子,丈夫工资比较高,自己生活又非常简朴,她就经常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张家的孩子买衣服、为李家的孩子交学费。谁家过年过节有困难,她就送去几十元钱帮他们渡过难关。作为居委会主任,辖区居民的情况她了如指掌,当时12条街上的200多户居民几乎都得到过她的帮助。

  1962年,看到许多孩子因为家境窘迫而失学,端木利华在齐东路居委会办起了市民业余学校。学校聘请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师,讲授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课程。学校一直开办了5年,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才停止办学。学校停课后,部分教师到正规的中小学任教,而担任校长的她再次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做居委会工作。

  自从老伴十几年前去世后,端木利华就靠政府发给的750元补助过日子。如果当初到其它岗位工作,她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老人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说:“我一点都不后悔,居委会工作是在为人民服务啊。”停顿了一下,老人接着说:“我分析过自己,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看到国家越来越兴旺发达,我真是从心眼里高兴,自己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正是由于这朴素的爱国情怀,在抗美援朝时期,她和老伴一起把两人积攒的十两黄金,还有结婚时的戒指、翡翠等嫁妆全部捐给了国家,并且每月节约40元钱和半袋面粉交给政府,以帮助军属生产自救。老人说:“那是保家卫国啊。每个人都要为了国家尽力的。”也是因为这种朴素的情感,2005年2月,端木老人到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在百年之后,她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她不是横刀立马、战死沙场的勇士,但是从她无怨无悔的付出与奉献中,不难体会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感。

  年事渐高的端木利华现在基本不出院子了。每天,她通过新闻了解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她依然不忘为祖国分忧。不管是遇上旱涝灾害,还是地震台风,她总是拿出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生活费送到居委会捐助灾区。当有人劝她多为以后攒点钱时,老人回答:“我还没有想过我自己。” 本报记者姜慧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