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襄樊:迈向省域副中心之五]“亮点”提供思考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5:3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胡思勇 张胜利 周芳 罗序文 李剑军)“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襄樊,正由传统兵家必争之地向我国内陆地区商家必争之地转变。它的一些“亮点”,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考空间。

  湖北区域经济中的“襄樊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有自身规律。它是一个“点―线―面”的演进过程,即经济增长的迸发首先在几个点——增长极上,然后增长极联结为经济带,再通过地理渗透效应带动外围区域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区域进步。因此,增长极——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的核心要素;培育增长极,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略。

  在较大规模的区域中,增长极具有等级层次性。最具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城市被称为核心增长极;它所带动的区域叫核心区域。同样,次区域也存在经济中心即副中心。中心与副中心需要协调发展。如果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所在区域差距过大,中心城市就是一块“飞地”。一方面,本地区难以消化中心城市的产品;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区域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强力吮吸,会抬高市区运输成本、土地和房屋价格。这既影响中心城市发展,也削弱区域发展能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强调核心增长极同周边区域要形成“势差”,保持带动、辐射能力,又强调核心区域和次区域共同进化。

  湖北历史上“九省通衢”,依赖于长江、汉水构成的“Y”形通道。从交汇点汉口“循大江而东,可通皖赣吴越,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两广云贵,又西上荆宜而入三峡,可通巴蜀。至于逆水而西经襄阳、郧阳诸府可抵汉中”。这个“Y”形通道今天仍是湖北的重要经济走廊,武汉是核心增长极,襄樊、宜昌是两个次增长极。它们构成了湖北经济区域的“金三角”骨架,决定着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面貌和境界。“襄樊因素”的价值是明显的:GDP居全省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居第二位,是我国十大汽车基地之一,是鄂西北地区的首要城市。它“七省通衢”,是中部地区少有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最佳辐射区域19.4万平方公里,经济区位优越,可以作为外资、内资深耕内陆市场的战略投资区。

  问题在于,作为副中心,襄樊与武汉之间结构失衡。从经验看,副中心主要经济指标应该占中心城市的60%以上,甚至超过中心城市。比如,2003年深圳占广州GDP的比例为76.9%,大连占沈阳的比例为80.5%,青岛占济南的比例为125.3%,洛阳占郑州的比例为91.9%,而襄樊占武汉的比例仅30.3%。从次中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看,上述副中心最高达到26%,最少为16%,襄樊2004年为8.8%。因此,武汉极化吮吸效应突出。2004年,武汉市贷款余额增长437亿元,占全省的85%;襄樊仅占5%,武汉约为襄樊的17倍。

  实践表明,省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要提高湖北区域的竞争力,首先需要确立几个发展支撑点,形成分工协作、共生共荣、整体共进的局面。省委、省政府提出“副中心”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意义是: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以襄樊、宜昌为两翼,用多个增长极带动整个湖北区域发展。这是战略性的谋篇布局。所以,把襄樊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是襄樊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北区域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

  纺织工业的“V型笑容曲线”

  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的变化中,那些抢占新兴市场、采用先进技术的产业会迅速成长。由于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强,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种产业被冠以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柱产业是从产值、利税、就业比重来体现的;主导产业是从技术进步性、市场前景、产业关联度、对区域的带动作用来体现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推进力量,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顺应市场和发展阶段的变化,选择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永恒课题。

  但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是某一个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追求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结构高级化,即用先进产业取代相对落后的产业;二是结构合理化,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相关产业和基础产业内在形成彼此帮扶、联合发展的机制。如果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关联性差,那么,不仅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无法渗透到相关产业中,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而且相关非主导产业也不能支持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此,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然不能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曾经是主导产业,它的“老化”是相对的。科学技术在服务新的主导产业的同时,同样是传统产业改造、新生的力量。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放弃的传统产业,可能正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中西部传统产业可以占据东部让出的市场而获得发展。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集中报道了襄樊产业经济的二个“亮点”:

  其一,主导产业升级。1988年,襄樊轻纺工业占工业总值的比重为67%,是主导产业。2005年,汽车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0%。襄樊主导产业实现了向现代技术密集型的转化。

  2006年上半年,襄樊工业增长18.5%,而单位GDP能耗下降4.7%(全国为2%)。这是先进产业带来的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其二,轻纺工业经历了一个“V型笑容曲线”,即上世纪80年代繁荣、90年代衰退、新世纪画出上升曲线。它的产值虽为汽车产值的1/4,但就业容量高出1/4,在工业产业群中居第一位。这就深刻阐释了传统支柱产业存在的意义。

  由此得到三点启示:——具有自我调整的应变能力和产业换代的升级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欠发达地区面临多重追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仍然是我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之一。

  ——更多的是发挥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区域与其他区域比较具有某一方面的绝对有利条件。相对优势是指区域自身比较,优势中哪个更优,或劣势中哪个相对较小。对于大多数区域来说,区域优势主要是发挥相对优势。襄樊的汽车、纺织业都只拥有相对优势,但促进了区域发展。

  “专用环境”与“通用环境”的竞争差异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比如,天然资源、非技术工人为初级要素,资本、技术、企业家为高级要素。高级要素流动性强。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等先赋条件,而取决于要素尤其是高级要素的聚集能力。

  对改善环境目前谈得比较多的是政策、“几通几平”、种树种草、“一站式服务”等。这在今天各个城市已大体趋同,因而是“通用性要素”。相比而言,城市之间的产业配套条件一般是差异化的,有的长处在电子工业,有的在机械工业,还有的可能在纺织工业,所以产业配套能力是一种“专用要素”,提供的是一种专用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通用性要素”不可少,但形成特色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往往是“专用性要素”。毕竟,现代产业竞争是生产链与生产链、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全面竞争。

  投资者和城市之间是一种要素契合的关系。投资者拥有流动要素(资金、品牌、研发能力、营销渠道等),城市则拥有土地、区位、法律政策环境、产业配套能力等不可移动要素。如果移动要素与不可移动要素对接、契合,就会有成功的投资项目。东部地区成本增加较快,但许多企业没有转移,一个原因就是配套条件,中西部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配套上不去,算总账还是划不来。因此,产业配套不仅是招商引资的基础,而且还是防止投资流失的资本。

  所以,报道襄樊环境建设聚焦在:1、“产业特需”环境:发动机等八大总成支柱产品及其派生的几十个零部件“产品族”、规模庞大的零部件交易市场,不仅拱卫着既有的整车生产,而且成为吸引新的整车商、零部件商的诱致因素。

  2、“通用环境”,即土地价格、水电气价格、基础设施建设、法治环境、政府办事效率与服务水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等。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5分钟内可以进入全国高速公路网,10分钟到达火车站,15分钟达到机场;把口岸直接建到开发区,使产品出厂门即可以出国门。便利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企业货运成本。

  3、宜商、宜居的一致性。比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建设,小区建设,为投资商提高了生活环境的附加值。

  由此,两个思考增长点是:——改善环境是动态、持续的过程。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会提出不同要求。区域产业环境也要走差异化之路。

  ——实现创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最小化,是营造环境的基本内容。省委省政府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创业的准入条件和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是当前环境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城乡经济的“25∶75”与“75∶25”

  襄樊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的结构经历了一个由“75∶25”到“25∶75”的过程。

  在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县域经济占大头是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决定的。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是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聚集的载体,城区经济占大头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问题是要避免“二元结构”陷阱。这既包括产业二元——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又包括区域二元——繁荣的城市与凋敝的农村并存。“二元结构”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但长期“两极分化”会阻滞区域现代化进程。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的最优首位率通常为15%,襄樊城区为20%,GDP占75%。这意味着襄樊城区在“孤高发展”。襄樊必须促进两个区域并飞。

  其实,工业与农业之间有着内在经济关系。一方面,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食品、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工业是农业的带动力。工业化的要义之一是,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一种联合生产关系,使农业成为工业的车间。这实际上是城乡经济融合的产业基础之一。

  当然,工农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除了经济的自然联系外,还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襄樊的“亮点”就在于作出了这样的努力:通过汽车零部件向县域延伸,在城乡区域间建立产业联结;通过建设开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平台;通过政策供给,激励其他城市企业下乡;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等等。这既为城市工商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又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

  对于我省大部分县域而言,发展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是要素禀赋结构仍然以农业资源、劳动力富余为主,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不太可能高级化;二是在农业产业化中,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为龙头企业提供专用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双重缺乏。襄樊这方面的经验是,既立足资源禀赋,在“农”上长出工业,又注重弥补“双重缺失”,因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专用化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开始走上工农双赢之路。

  城市商务条件较好,但相对落后的县域并非没有优势。由于聚集,生产要素在城区的边际效益会递减,而县域由于资本稀缺,有着更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因此,县域在部分产业的选择和招商上反而有自己的优势。这也是襄樊轻纺工业在县域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县域可以发挥的“落后的优势”。

  仍需继续突破“成长困境”

  襄樊有了好起点。但毋庸讳言,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还要突破一些“成长困境”:

  ——提升产业栖息层次。在全国,襄樊处于汽车产业栖息地第三或第四个层次上。襄樊需要:1、引进更多的“种子企业”;2、放大配套优势形成“产业特区”;3、培育创新型企业。在“洋品牌”一统天下的产业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突破会提升襄樊的地位。

  ——校正过度偏斜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中,居第二位的纺织业仅占工业产值的12%,比汽车低58个百分点。纺织业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区域失衡亦需进一步校正。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配套大多是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是一个涉及数量扩张并包括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念、精神以及整个社会资本充分积累等非数量因素变化的过程。民营企业正是催生这些要素的重要力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