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古色古香文化交融——品味黄龙溪古镇的文化与景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6:5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电影《芙蓉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电视剧《朱德的童年》、《海灯法师》等180多部影视片在古镇黄龙溪选景拍摄;刘备在此称帝,诸葛亮在此屯兵牧马。帝王将相在这里指点江山,文人墨客在这里激扬文字,贩夫走卒在这里歇脚纳凉……古镇黄龙溪魅力何在?

  从双流县驱车30分钟,到达黄龙溪。乘车本身是件辛苦的事,去黄龙溪路上,完全
感觉不出辛苦。相反,还有些许愉悦。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微微吹来的风合着树叶的气息,让人身心爽朗。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到黄龙溪,同行的朋友去过很多回。谈起黄龙溪,俨然是出色的导游,讲得井然且生动。当踏出车门的瞬间,一股历史的和风扑面而来,敲打着心田。由南向北,首先,赫然入目的是古城楼式的城门,上书米黄色行书“黄龙溪”三字。字体婉转回环,仿若一条黄龙游弋其间。古镇是需要某种基调在里面的,“黄龙溪”三字正奠定了这种不急不缓的基调。书法家称:行书如走路。“黄龙溪”三字昭示着游人:慢慢走,细细体味吧!

  入镇门,右边制作有典雅、精美、文化韵味浓、实用性强的古镇风景区指路牌、介绍牌。指路牌、介绍牌一律用木料制成。做工精美,文字雕刻在上面,古雅且文化意味浓厚。用手轻轻拂拭,一种立体的骨感从指间传出,仿佛音乐的律动,叫人莫名感动。听说笔者的到来,镇党委、镇政府专门叫来负责人,讲解古镇历史风物。历史风物是需要讲述的,如其不然,或许你手触过的地方就是龙须,你脚踏过的地方就是龙尾呢。

  从石梯拾级而下,青石板铺就的街面一直延伸到古镇的各个角落。街面两边,独具川西民居特色的房屋鳞次栉比。镇负责人讲:古镇现存的建筑,始见于明末清初。属全木或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居多。全木和砖木的二元互补,体现出黄龙溪古镇的兼容性和地域开放性的特点来。就是因为黄龙溪古镇这种兼容性,使黄龙溪古镇文化包罗万象,各领风姿。很多古镇民居,一种文化蔚为大观,已经不错了。例如周庄、丽江、洛带等,黄龙溪古镇却不然。地域的开放性,使黄龙溪古镇接触外来的文化相对频繁,多种文化现象在这里融合、交汇。一直往前,阁楼小巧雅致,栏杆考究,呈古棕色,窗棂镂刻精美,临江的吊角楼体现了古蜀先民临水而居的“栏杆式”文化特色,风格朴实飘逸。一种哲理和韵味蕴藏其中,具有深层次无以言表的妙趣。在这里,刚要开口,却变成了“欲辩已忘言”的“失语”。

  古色古香步步为景

  留连黄龙溪一街三寺庙

  再往前,过一道石桥,就是黄龙溪正街。街头、中、尾,分别坐落有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沿街有寺庙,把整个黄龙溪古镇围绕在袅袅香火中。沿街为什么要建寺庙?其原因是:祭祀用。祭祀不是浪费吗?其实不然,古人素有“修寺造福、祈福”的信仰,当一个地方把修寺当成信仰,古镇本身的传奇色彩中就有太多的浓墨重彩了。当我们今天走进黄龙溪古镇时,历史亘

  古,香火袅袅。潮音寺、镇江寺、古龙寺三寺,历史承载了太多信仰。就如潮音寺来说,原本是“乐善堂”,系古镇船帮救济之地。后改为潮音寺,供奉观世音。为什么改名为潮音寺?古有“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之说。试想:当时肯定有许多人听到潮声。听到潮声后,同样是救苦救难的“乐善堂”,借南海观世音之名,成潮音寺之实。

  三大古寺庙之一的镇江寺是王爷坎上一座千年故刹,清初被称为“镇江王爷庙”。王爷坎的修建,抵御住了无数次江水的洗礼。弱小的一个坎,竟有如此大的神力,人们开始思忖:莫不是有神护佑。既然有神护佑,还得为神做点什么,修一座寺庙是最能表达民众心声的。于是选择良辰吉日,供奉镇江王爷于寺庙内,顶礼膜拜。有庙有坎,黄龙溪古镇更坚不可摧。延续至今的黄龙溪就是因为有王爷坎、镇江寺,才使得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更为久远。其实,先民们的一种单纯的想法,不仅造就了一段深具传奇意味的历史,而且造就了这古镇历史的发展与延续。

  古龙寺坐落于黄龙溪镇正街南端,由古戏台入。古戏台保存完好如初,美观独特。据负责人讲,这是四川境内保存不多的比较完好的古戏台。古戏台没有经过专门的休整,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些东西。往台上一望,夕日吹拉弹唱、说书唱戏之声犹然在耳。古寺中有古戏台,让陈年旧事鲜活了许多。寺内有两株巨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古木深深,历史悠悠。两棵古榕树树上树下分别有一座小庙,形成了“树上有庙、庙中有树苗”的独特自然景观。古龙寺是佛教寺庙,属大乘教的禅宗和净土宗。其“慈悲为怀行善事”的教义,已成为佛教文化中影响广泛的思想和精神,为老百姓所普遍信奉。大殿供奉有黄龙祖师,据传说是黄龙祖师度众生后,看到黄龙溪古镇独特而兴盛,亲手栽种古榕树于其中,随后飘然而去。善男信女们依树盖庙宇,顶礼膜拜,至今仍香雾缭绕。后来又有“黄角大仙”,是树的名字当可确定。墙根处还有一块石碑,上面依稀可见“黄角大仙之灵位”字样。神仙、寺庙、古榕树,三者的有机结合,让古龙寺在神话中走出,回到民间。这里,街中有庙,庙中有街,以庙定街,以街连庙,世俗宗教,并行不悖,如此默契,实属罕见。

  三县一衙门

  再往古龙寺里走,就是三县衙门了。衙门口的木雕楹联为:“黄龙钻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这副联中巧妙嵌入了6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对联里面用地名并不少见,对得这么精工的并不多。三县衙门,是为协调华阳、仁寿、彭山三县关于合理开发利用古佛堰水利工程而设立的跨地域的特殊管理机构。在清代名总爷衙门,民国时称为三县衙门。三县衙门以其保存完好的衙门结构在国内都少见。衙门正堂上“为民作主”四字,赫然入目。两边门楣上嵌有一联

  曰:“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历造廉德”。法重如山,强调法的重要性;心平似水,强调内在素质的延展性。当时威严森森,如今风光不在,放置在前

  门口的铡刀也已锈迹斑斑,临时犯人监押房里只有几个泥塑的犯人却栩栩如生。同行的朋友感慨地说:保存这么完好的衙门,在四川实属罕见。

  大院各具特色

  沿黄龙溪古镇正街穿巷而过,呈弧形状。古镇周围,分别坐落有夏家、杨家、唐家这三家大院。三家大院各具特色,且时间相去久远。夏家的风火墙可谓是一绝,古色古香,保存着原来固有的状态;杨家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候的农家风貌;唐家手工烧酒作坊,是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烧酒坊。烧酒得有一口好井才行,在唐家后院,就有一口烧酒井。井口并不大,也不深。想当初,唐家在这里烧酒时,定会一边唱合,一边烧酒吧。井边有翠竹掩映,如果是深秋月明,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四川素有“酒乡”之称,烧酒坊遍布各地。清末民国年间,黄龙溪古镇市面繁华,行业众多,仅酿酒作坊就有四家,由唐氏、刘氏、曹氏、罗氏四个业主经营。其中以唐家烧酒坊名气颇重。唐家本是以教书为业,后来专业烧酒。教书与烧酒看似没什么大关系,其实两者是相契合的。发展到后来,唐家酒文化名重古今。现在街面上还有唐家酒幡飘摇着。古镇幽幽,酒香扑鼻而来,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是唐家烧酒坊啊。在这里,可以随自己心意烧酒。完全本色的手工烧酒工艺,让游人真正了解酒中文化。

  四大文化韵味悠长

  心动黄龙溪

  古文化古街、古巷、古树、古庙、古堤堰、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岩墓和古衙门等“十古”的古色、古香、古风、古韵,构成了黄龙古镇的旅游特色。

  水文化中华民族与水的联系十分紧密,华夏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和水之间的关系史。黄龙溪地处府河、鹿溪河交汇处,古镇因旧时水运交通的发达,上达成都,下通重庆,来往商客摩肩接踵,经济文化非常繁荣,是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成为成都至重庆水路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形成“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渔火”的繁华景象。当年有一副对联十分准确地描写这一特点:“镇集二江,千载黄龙藏古寺。界临三邑,万家商贾聚武阳。”

  龙文化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题。黄龙溪烧火龙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经过不断改造、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黄龙溪“火龙”造型,取的是图腾文化中“龙”的模式,制作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而成。结构为“四部九节”。舞龙队伍由宫灯、排灯、乐器、灯幡、灯牌、火龙灯五组四十多人组成。“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启蒙乐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龙腾人欢气势雄。”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写。

  影视文化1983年,拍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1986年,《海灯法师》;1987年,《家春秋》;1985年,《芙蓉镇》;1990年,《国际大营救》等,近180多部影片在这里拍摄。

  ■李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