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专题 > 正文

无锡大阿福能否继续乐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1:52 东方网

  东方网特派记者张海盈9月18日无锡报道:说起泥人,北有天津清新雅致的“泥人张”,南有无锡鲜明艳丽的“惠山阿福”,都闻名全国。记得小时候哪家有人出差到无

  锡带回一两件泥人小玩意儿都会在孩子圈中引起一场不小的“骚动”,那圆润的可爱造型、夸张的乐呵表情、鲜艳的线条色彩无一不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然而这次来到无锡,记者却在探访惠山泥人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藏在无锡“大阿福”乐呵表情下的隐忧。

  传统手艺乏人传承

  在无锡,记者拜访了两位泥人大师——喻湘莲和王南仙,同行的无锡记者告诉我们,这两位今年都已60出头,是无锡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两人搭档捏泥人已经超过50年,一个捏胚一个上彩,配合得非常熟练,前一阵刚带着他们的泥人作品出访过港澳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来到王师傅的家中,一幅巨大的丑角照片立刻吸引住了记者的目光,只见照片上8个丑角面孔嬉笑怒骂神态各异,王大师介绍说这就是他们前一阵出访港澳台时最受欢迎的一组泥人作品,记者再仔细看才相信这是泥人而非真人照片,这一个个丑角的眼神鲜活得几可乱真。在这间不足20平方的小屋子里,可谓处处是宝,记者们不时地发出阵阵惊呼,相机快门更是按个不停。

  在欣赏了一番栩栩如生的泥人作品后,记者向两位大师问起了传承的问题,喻师傅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无锡泥人的传人越来越少,这是项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进行创作的艺术,而现在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投身塑泥人的人实在太少了,连他们俩自己的徒弟也有不少纷纷改做他行。

  王师傅拿出她正在修复的一件清代作品,说这是她们俩师傅的作品“鲁智深戏酒保”,然后又拿出了她们俩同一主题的作品给记者作比较,记者发现两位大师的作品要比其师傅的人物形象更鲜活、动作表情更细致,喻师傅说目前问题正在于此,如果不是静下心完全投入泥人作品中,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有提高,那么泥人事业就会裹足不前,无法发展传承。

  流水作业“多” 衍生发展“少”

  从王师傅家中出来,记者一行又赶到了无锡惠山泥人厂,进门的泥人销售点就让众人颇感失望。一个个阿福或手捧寿桃、元宝,或身挂金锁片,但同样的一点是那僵硬的笑容,呆板的眼神,几乎无法从中体验到快乐和美的享受。而且记者了解到,现在这些阿福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泥人”作品,因为大部分产品都是由流水线翻模生产的“石膏像”。

  虽说这变了味儿的“泥人”在保存、运输方面比起真正的泥人多了不少便利,也在推广惠山泥人方面做了不少,但真正“惠山泥人”独特的神韵却因此几乎荡然无存。由流水线翻模生产出来的“大阿福”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神采,惠山泥人400多年来“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写意美感在现代翻模的石膏作品中再也找不出来。

  如果说翻模的石膏作品是现代社会高速流通对商品的要求的话,那么惠山泥人在商品性上做得也不够彻底,其作用单一是制约“阿福”继续乐呵的因素之一,在泥人销售点记者看到,几乎所有的泥人都只是艺术摆设品,除了陈设没有其他的功能。

  其实就其他一些发展较成功的中国工艺品经验来看,惠山的泥人完全可以开发成各种功能的实用产品,简单的比如笔架、笔筒,稍复杂些的就首饰盒、茶杯、花瓶等,推广到市场中,让那些动辄上百的泥人“自降身价”走入平民百姓家。甚至可以利用无锡泥人的形象开发泥人

动画片宣传泥人这项传统艺术。即使纯粹作为摆设,惠山泥人在形象上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创新,跳出阿福、戏文人物的旧框框,多开发现代人物形象,相信也会更受欢迎。愿无锡惠山泥人可以如郭沫若先生所写“人物无今古,须臾出手中;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

  选稿:张海盈 来源:东方网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