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国庆黄金周专题 > 正文

中秋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08:51 金羊网-新快报

  中国迎来第一个“受保护”的中秋节,专家指政府应主办重大年节

  新快报讯(欣华)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观察”中秋节前气氛,人们会发现:其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正如中央民族大
学祁庆富教授所说: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是属于中国全民性的节日。他说,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乌丙安教授强调,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

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
月饼
节”。

  尽管中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

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

  有鉴于此,中国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建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

  他表示,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现时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中医的申遗。

  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跨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

  针对中秋节民俗文化已经遗失或被淡忘的现实,乌丙安教授认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

  乌丙安强调,要想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办得火爆热烈,古今中外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民间办会,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二是重大年节政府主办,普天同庆。现在一些政府和商家热衷于办招商节、旅游节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上也采取这样的机制,中秋、端午、元宵这些传统节日也会热闹非凡。

  (紫/编制)

  相关专题:2006年国庆黄金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