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国际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22:2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 张晓松 韩洁) 正在北京举行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上,我国著名水文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祜、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史蒂芬·福斯特、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水政策官员雅各布·伯克以及世界银行水资源管理专家卡瑞恩·肯伯等与会中外学者和官员围绕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未来可持续利用等话题展开了精彩对话。

  根据我国最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正趋于恶化,而南方水资源则基本保持稳定。

  对此,张宗祜说,中国水资源总体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从区域来看,分布在长江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2.2%,而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的67.7%。因此,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主要在北方、西北。一方面自然区域条件形成北方水少地多,水资源短缺突出,另一方面人为因素也加剧了北方缺水状况。

  他指出,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为2200立方。根据联合国用水标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700立方的为用水紧张国家,低于500立方的为缺水国家,因此从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尚未被列入缺水国家,但由于我国南北水资源分配极不平衡,北方缺水严重,一些地方已经在500立方以下,最少的甚至低于200立方,已经成为缺水严重的地区。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引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的关注。史蒂芬·福斯特说,协会已经注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正面临水资源的压力,并对地下水产生极大的依赖性。他指出,地下水灌溉的社会可持续性、地下水在主要的渠系灌溉项目中的使用不足、城镇居民浅层地下水自供的可持续性以及饮用地下水的天然水质灾害等问题将成为亚洲国家在水资源保护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到20亿人口从地下水中获取饮用水,在中国城市用水量中,地下水比重超过30%的有400多座城市,其中一些北方城市中甚至80%的用水量来自于地下水。对地下水的旺盛需求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地下水滥开采、超量开采等不合理行为,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给国家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重大损失。

  张宗祜说,不合理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引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现象。沿海地带还造成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而在内陆地区则加剧土地沙化。他强调,过去我国对地下水只注意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水资源的保护。今后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与保护同步进行,最关键的是加强技术改进,同时要根据季节水量变化,合理科学使用地下水。

  史蒂芬·福斯特提出,构建“公众意识”对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至关重要。他说,仅仅了解地下水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社会、经济、法律和结构性问题等关键因素考虑在内,做到治水先治人。

  卡瑞恩·肯伯则表示,由于地下水是“地平线下的资源”,人们无法像关闭水龙头一样控制地下水的使用,因此加强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尤为重要。他建议政府应在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关键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农业种植政策和实践以及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等。

  保护水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节约用水,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张宗祜认为,目前我国在农村应用广泛的地下水漫灌方式存在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他建议我国改进农业灌溉方式,采用节水措施,比如学习以色列先进的滴灌技术等,从而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此,雅各布·伯克说,这一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农业灌溉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业灌溉采用地下水资源,其中尤其以中东地区、美国中部、中国北方等地区更为严重。他认为,使用地下水灌溉农业导致大量优质的淡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在田地里,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资源短缺的紧张情形。

  目前,我国地下水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式粗放,自动化监测水平较低等方面。张宗祜说,我国现有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和监测项目上仍比较落后,地下水监测分析一般只能分析出30几种元素,而国外的监测分析水平可以达到70多种。

  他表示,这次国际会议的举行为我国提供了向世界各国同行学习相关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地下水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下一步我国将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深层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等领域加强研究,为更好地开采和利用我国地下水资源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