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龙兄虎弟再战亚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1:26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王薇

  亚洲奇迹崛起

  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一份报告,名为《亚洲经济奇迹》,指出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年至1990年间奇迹般地已经保持25年经济持续增长和快速工业化水平。

  报告将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称作“四小龙”,另外4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则被称为“四小虎”。由此,一幅由“龙”“虎”为主要活力源泉的亚洲经济兴起蓝图得到了世界认可。

  四“龙”四“虎”在经济发展类型上拥有相似点,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高储蓄和投资率、宏观经济规律以及其他良好的公共政策都是“龙”“虎”能够快速发展的动力。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共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以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作为出口市场,采取高关税等政策抑制内部消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的20多年间,它们始终与出口国家保持贸易顺差,经济增长率也一直保持两位数。

  四小龙也有一个共有的优势:教育水平较高。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工。通过数年教育改革,培养一批低成本、高产出的劳动力。为了维系和加强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它们全面改革教育体制,确保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初等教育和强制性高中教育,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院和大学教育体制。

  在土地改革方面,四小龙遵循平等主义,维护土地权,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还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农业补贴和农产品关税政策。

  以新加坡为例,从1966年至1990年,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达到8.5%,是美国同期经济增长率的3倍,人均收入增长率则保持在6.6%,每10年翻一番,说这一成就是一种经济奇迹并不为过。

  与之相应,新加坡这一期间就业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27%增至51%。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也大幅提高,1966年超过一半的劳动力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而到1990年,2/3的人已经完成中等教育。此外,新加坡在物质资本方面的投资引人注目,投资占产出的比例从11%增至40%以上。

  当时,“龙”腾“虎”跃的亚洲经济相对于处于同样起点的拉美具有明显优势。从1965年至1993年,东亚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将近9%,超过拉美国家两倍还多。在1965年,东亚平均人均收入大约为2000美元,而拉美则为3400美元,但到了1992年,四小龙的年人均收入平均值超过1万美元,大约是拉美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

  一叶落而知秋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被不少专家归结为开放程度提高的结果之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东亚的增长率都是拉美的两倍,而这恰好也与两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相同。

  此外,东亚国家的进出口值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以韩国为例,年进口量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增加了6倍,到90年代早期则又几乎翻了一番。为扩大进口以满足出口所需,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几乎消除所有对进口的限制,韩国和中国台湾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减少关税壁垒。

  然而,过于集中满足出口要求而以牺牲进口要求为代价,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过度依赖出口目的国的经济健康发展,逐渐暴露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弊病,也为日后遭遇经济风暴埋下潜在危机。

  1997年,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奇迹成为海市蜃楼,国际和国内资本大量撤出造成货币贬值、股价大跌、金融崩溃以及社会混乱,让四“龙”四“虎”方寸大乱,失去往日雄风。

  事实上在危机爆发前,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过热,股票价格估计过高,房地产价格更是高涨,以至于投资者见此全都战战兢兢、紧张不已。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调整框架方面存在软肋,一旦资本外逃开始,面对股价一落千丈和货币大幅贬值,根本无法力挽狂澜,更无暇应对接下来发生的社会动乱、政治不稳、政权更迭和金融破产。

  很多庞大企业集团的多年经营毁于一旦,也有小本投资者因一夜之间财富变巨债而跳楼自杀。西方救市姗姗来迟,使包括四“龙”四“虎”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依赖出口无异于将自身经济发展的生杀大权拱手相让。

  自此,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资本控制,限制货币外流,以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马来西亚维持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中国台湾地区要求所有外流资本必须通报。

  除了建立规章制度以防止危机重演,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意识到,依靠出口创造财富和拥有低成本劳动力不会成为睡不醒的美梦。创造新的产业,着力于附加值环节以及打造服务业优势,才能重振“龙”“虎”士气。

  龙开第二春

  进入21世纪,经过秋风的拍打和冬眠的思考,再焕生机的四“龙”四“虎”重新站在起跑线上,而同场竞技的还有更多后起之秀,同样拥有廉价劳动力等吸引投资的优势,要想保持不败地位,除了弥补之前不足,还需拿出全新发展理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罗曾做出一个著名的预测:美国人均收入长期增长80%基于技术进步,而只有20%来自资本投资增加。事实上,经济扩大体现两种增长,一是“投入”增加,即在就业、劳动力教育水平和物质资本积累方面的增长;二是每单位“投入”带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更好的管理和经济政策带来,但从长远来看则主要基于知识的增加。没有效率的一味投入会导致产出减少,而这种发展并不具可持续性。

  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这一点,过去以现代化基础建设和劳动力教育质素吸引外国制造业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山穷水尽,只有掌握科学、电脑科技、化学和生物科技技术,全面提升国民科技水平,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如今,虽然不能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两位数经济增长率时代,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四小龙中依然名列前茅。

  在21世纪,新加坡推出全新经济策略,致力于转变成国际性城市,引入大批国际人才和企业,服务于世界。另外,将更多政府投资用于研究发展,推进创新和创业。对于人才培养,新加坡始终没有放松要求,在劳动力价格方面失去的优势,计划通过培养劳动力创新和批判能力重新赢回。近年来,新加坡还放眼旅游业,将城市花园的美誉变为经济增长点。

  金融危机后,韩国也在深刻反思中发现以往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弊端,如“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获得飞速发展,但无法持续。此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过度依赖出口也是导致国内消费死水一潭的因素。

  对症下药,韩国开始推行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2005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回升到3.9%。

  虎辟新世界

  进入“中年”的四小龙经济发展几近饱和,正在另辟新径力图开创第二春,而尚在年少拼搏阶段的亚洲四小虎也开始收回一直望向国外的目光,开始发掘国内产业的潜力和提升市场的活力。

  相对稳定和繁荣的马来西亚成为倍受西方投资者关注的潜在市场。与其他很多潜在市场不同,马来西亚各个产业呈现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以农场业、交通和旅游业最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马来西亚在四小虎中居首位,甚至超过四小龙中的某些地区。

  菲律宾也将本国能源业和旅游业作为发展主力产业,并打算发挥自己在英语语言和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力图将菲律宾打造成继印度之后的第二大呼叫中心。

  亚洲新势力

  而“龙”“虎”之外,东亚地区的发展也引人注目。

  越南经济崛起已成为不少经济学家的预言。1997年以来,越南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在5%以上。

  从人口角度上看,越南拥有正苦于出生率下降的四小龙所不具备的优势:全国大约8500万人口中,四分之三的人低于35岁。

  此外,越南日渐与全球经济接轨,今年11月前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望全面建立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实现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多领域合作。更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开始着力于本国工业发展,并大力发展钢铁业,受到国际上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在亚洲,还有一颗正在升起的特色之星,那就是中国澳门特区。自1999年回归祖国和2002年特区政府开放博彩业以来,澳门经济便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轨道。

  美国《纽约时报》9月发表专题文章,指出澳门自回归以来的表现已经不仅是急速发展,而是彻底转型。现在,澳门不再只希望游客彻夜博彩,而希望自己的城市能够吸引通常前往上海和香港的商务游客和会展业者的目光。

  区域经济新版图

  如今,仅在进出口之间寻求盈利和就业机会已经成为历史,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多元化的经济产业领域寻求特色优势发展方向。如果说以前类似的出口型经济模式只是在一个项目上的较量,如今的亚洲呈现出多项目竞赛,而各个参赛选手都在寻找更利于自己的项目和竞技技巧。

  多元化经济发展趋势为亚太国家和地区之间找到更多合作交叉点创造可能。如今在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提法已经逐步淡却之时,它们开始以另外一种面貌活跃在地区经济舞台上——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更多新兴力量的出现给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机会。2003年以来出现的“金砖四国”(BRICs),即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为“龙”“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然后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印度则恰好相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年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6%左右,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而俄罗斯则凭借能源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它们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势头强劲,满足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多元化发展的合作需要,也带动地区经济凝聚力不断加强。

  以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全面展开为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签署后,双方贸易往来空间有了极大程度的拓宽。

  泰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最先获利,占全国人口1/3的从事农业的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而自贸协议不仅给马来西亚打开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也带来获得更多直接投资的希望,马来西亚还期待与中国在旅游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实现成为东南亚教育中心的目标。

  菲律宾电子产品、服装、水果和原材料出口将继续扩大对中国贸易顺差,还能充分发挥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利用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为菲律宾经济建设补充资本。

  同时,中越合作已经超越单纯贸易往来,将带动河内、南宁、海口到珠江三角洲出现国际城市带,分别形成珠江三角洲国际城市群、南宁国际城市和河内国际城市。

  以东盟10+1到东盟10+3再到东亚峰会机制,区域经济版图以点带面,逐渐勾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包括经济在内的多领域合作蓝图。从以单纯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为主、与发达国家单打独斗,到如今谋求多元化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多赢合作,亚洲已经形成藏龙卧虎的局面。老手与新秀交相辉映,合力再创亚洲经济奇迹。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