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父亲一曲白毛女女儿落下辛酸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3:32 新京报 | |||||||||
重逢 父亲一曲白毛女女儿落下辛酸泪 “根本不用做鉴定,她跟她爸爸长得一模一样!”陆叶坪的丈夫赖普恩说。 1987年,在离散53年后,81岁的父亲与56岁的女儿终于团聚。陆定一拒绝了做亲子鉴定的建议,因为即使女儿叶坪的脸上已布满沧桑,他仍然能一眼认定,这就是他的女儿。
新京报:你是哪一年与父亲相认的? 陆:我爸爸是1987年找到我的。当时我的大孙女都三四岁了。 新京报:和父亲重逢是在哪儿呢? 陆:我第一次见爸爸是在南昌滨江招待所。我赶到南昌已经是晚上六七点了,本来当天晚上就要见面的,可是听爸爸身边的警卫员说,他很激动,当天下午一直不停地问我来没来。 警卫员担心他身体撑不住,就安排到第二天早餐后再见面。 新京报:那天晚上在招待所,知道爸爸就近在咫尺了,心情怎么样? 陆:我一直哭了一晚上。我命好苦! 新京报:第二天见面时,父亲跟你讲的第一句话还记得吗? 陆:他说,“你是我的女儿呀?是真的呀?是真的呀?我把你丢掉了,现在又找回来了!” 新京报:后来又说了些什么? 陆:他对我说,“孩子,我找了你53年!”然后他就说怎么找我,一直讲了半小时。我也跟他讲现在的情况什么的。不过他讲无锡话,我讲于都客家话,两个人互相都听不懂,还是我大嫂做翻译。 后来爸爸让我唱山歌给他听,我说我不会。我实在没心思唱。中午吃饭时,爸爸给我唱白毛女,爸爸哭了,我也哭了,哭得饭也吃不下。 永别 父亲去世不在身边女儿赴京参加葬礼 与父亲相认后,陆叶坪仍然住在于都乡下,逢年过节才去看望父亲。 1996年,陆定一去世,没给千里外的女儿留下一句话。 新京报:跟父亲重逢后,你提过什么要求吗? 陆:1988年,我到北京去,爸爸问过,说:“你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吗?”我说,没有,见到爸爸就很高兴。 新京报:从小过着没有父母的生活,那你找到父亲后有没有想过和他一起生活呢? 陆:我提起过和他一起住啊,是开玩笑那么说的。不过爸爸说,北京没地方住,还是住老家吧。其实我也是开玩笑的,我在于都住了一辈子了,一大家子人都在这儿。 新京报:你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陆:是1995年。那以前,好几次我去看他时,爸爸都说,别来了,路远。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还拿着我的相片说,别来了,想你的时候我就看你的相片,也是一样的。 新京报:据说父亲去世时你不在他身边?他有什么话留给你吗? 陆:没有,什么东西、什么话都没留下,什么纪念都没有……我也没赶上见他最后一面,就是到北京参加了葬礼。 新京报:你一直说父亲“丢掉”你,那你恨他吗? 陆:不恨,恨他干什么,那时候要长征,他也没有办法,不是故意丢掉我的。有时候我想,要是我爸爸是个叫化子,不是大领导,我也不会那么苦。可是为革命牺牲没有办法,我知道这个,我理解。 更多内容请登录新浪news.sina.com.cn/z/xjbhscz/index.shtml -人物简介 陆叶坪 生于1931年,父亲是陆定一,母亲是革命烈士。1934年,陆定一随同中央红军出发长征。于是,3岁的她被寄养在江西于都一位老乡家里。 直到1987年冬天,跨越了半个世纪后,陆叶坪终于与81岁的父亲陆定一相见,当时她自己都已56岁。 如今,陆叶坪仍定居于都,每天买菜、做饭,照顾孙儿,生活宁静而平凡。 -长征揭秘 红军曾有规定长征不带孩子 长征出发前,中央红军做了严格规定:路上谁也不准带孩子,不论职务多高。所有参加长征的母亲都把孩子留在了根据地。 长征出发前已婚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途上尽量避免与丈夫在一起生活,只有在部队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聚上几天。她们虽然受到分离的煎熬,大多数人却免除了怀孕生孩子的痛苦。但也偶有失误的,这使她们不仅面临生死考验,同时也面临亲情分离的痛苦。 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就体验了征途分娩和骨肉分离的痛苦。 在红军渡过赤水河后的一个雨夜,贺子珍在路边的茅屋里临盆。 警卫员用平时洗脸兼盛饭用的脸盆给婴儿洗了身子。孩子寄养在老乡家的时候,带队的董必武特意留下了30块大洋、两块烟土和一封亲笔信说明情况。 与其他散失在民间的孩子一样,至今这个孩子仍然没有下落。 采写:本报记者相丽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