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她,是我们宁乡的好媳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7:36 潇湘晨报

  

她,是我们宁乡的好媳妇

  10月16日,游览刘少奇故居的人络绎不绝。记者 朱辉峰 摄

  “这是一位将‘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研究生、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等光环掩藏的长者,一位对党永远忠诚、信念坚定的革命家,一位情系家乡、关心老
百姓小日子的慈善家,一位智慧与美丽并存的‘宁乡媳妇’,一位豁达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这就是少奇故乡人民对这位可亲可敬的王光美老人不变的印象。”

  ——刘少奇纪念馆《追忆王光美》

  “她总把宁乡称作家乡,王老对花明楼的感情很深,每次都要我向家乡父老乡亲问好。”16日上午,刘少奇纪念馆故里管理局副局长、刘少奇纪念馆副馆长易锦君坐在办公室里,拿出与王光美的合影一遍一遍地仔细翻看……

  易锦君点燃了一支烟,“13日中午我从一个北京朋友那知道王老逝世的消息,当时我都不敢相信”,随后打电话给王老的秘书,证实了这个消息,多年不曾流泪的易锦君流泪了,“我把王老当成自己的母亲,王老走后,我感觉像失去了最亲的长辈”。

  初次印象:和蔼健谈

  1985年10月,易锦君第一次去了王光美在北京的家,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王光美。当年,易锦君刚刚参加工作,作为刘少奇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中“文物征集组”的一员,与其他同事一行4人到北京,与王光美商量纪念馆的筹备工作。

  虽然时隔21年,但易锦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年64岁的王老满头青丝,和蔼可亲、精干健谈,精神状态非常好。“想到以前都是在书上了解王老,当时可以近距离地与王老交谈,去之前感觉比较紧张,但见到后就一点都不紧张了。”易锦君对王老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王老一直滔滔不绝,我们4个人都没有说话的空隙。”

  说到这里,易锦君猛吸了一口烟,伴随着袅袅的烟雾,易锦君沉浸在深刻的回忆里……

  纪念馆八成文物由王老提供

  易锦君介绍,王老最初不同意修建纪念馆,主要是怕花钱。王老的意思是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建刘少奇纪念馆一事终于定下来了。

  王光美建议,纪念馆的设计要有地方特色,并反复叮嘱建设的规模和投资不能太大,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征集文物。

  第一次近2个小时的会面,易锦君带回来了由王光美提供的部分文物,都是国际友人送给刘少奇的礼物:苏联送的人造卫星模型、胡志明送的茶具及刘少奇生前办公用的放大镜、眼镜等。

  接下来,王光美陆续赠出了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提供的文物占馆内“评上级别”文物的80%以上,包括刘少奇生前的衣服、鞋、袜、沙发、公文包、藤椅、草帽等大大小小的物品,同时还捐出了刘少奇生前的藏书达1万册。

  “早把王老当作了母亲一样”

  目前的刘少奇纪念馆里,与王光美见面次数最多的要数易锦君了。“从第一次见面到现在,21年的时间里,我和王老一共见过20多次面,每年都会到王老家里去一次”,易锦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点燃了一支烟,“我早把王老当作了我的母亲一样”。

  每年春节前期,易锦君都会去北京,探望王光美老人的同时,也向王老汇报刘少奇故居一年的工作情况及来年的工作计划。

  今年6月最后一次见面

  2006年6月12日。易锦君永远都记得这一天。这一天,他见到了王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短,只有10多分钟。但没想到是最后一次见面。

  得知王老生病的消息后,易锦君心里一直非常不安。今年6月11日,他们启程去了北京,12日,在王老的家庭病房内见到了卧病在床的王老。当时,王老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而对刘少奇纪念馆的事情,王老一直都说“好”。不忍心打扰王老的休息,10多分钟后他们便提前结束了探访。

  9月18日,他们得知了王老的病危消息,但最终因为王老身体的原因,没能前往探访。“王老走了,我感觉我失去了最亲的长辈一样。”易锦君说。

  本报记者 邓 蓉 实习生 唐洁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