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永德大兴“青山绿水”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9:47 云南日报

  在95%以上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的永德县,我们欣喜地看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永德县绿色之门,长期困扰政府要植被、农民要增收的难题开始破解,永德县由此跨入了生态建设的新天地。

  逼出来的新办法

  过去,永德县的农民们为了增收伐木、毁林开荒而付出了惨重代价:山体滑坡,洪水泛滥,仅“九五”期间被洪水淹没的农田就达3万多亩,造成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

  如今,在永德县的崇岗乡、勐板乡、明朗乡、乌木龙乡几个退耕还林还草示范点,只见昔日连耕牛都难站稳的陡坡上,环绕着一条条高标准隔坡水平沟,沟内栽种的茶树、山桃、泡核桃和白花木瓜苗情茁壮。这种整地造林模式在永德的“青山绿水”工程中被称为“66542”工程,即水平沟深60厘米、宽60厘米;外埂高50厘米、埂宽40厘米;回填土宽2米。据了解,一名壮劳力一天顶多能平整10米。乌木龙乡党委书记张二华还清楚记得2003年全乡1000多名干部群众吃住在山大干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000多亩的情景。

  当时参加实施该工程的县林业局的同志介绍说:“这都是干旱逼出来的!”2003年、2004年、2005年永德县连续发生干旱,该县的山岭坡面比较宽大,黄土层相对深厚,采用这种整地造林模式,可有效积存雨水,达到保墒保肥目的,从而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量。

  “十五”期间,永德县不仅大面积推广了隔坡水平沟、漏斗式集雨坑、大型鱼鳞坑三种高标准整地模式,还变传统的一季造林为“春、夏、秋”三季造林。各试点示范乡在具体操作时,又因地制宜摸索实施了“灌木上山顶,灌草缠山腰,乔木穿靴填沟道”等科学办法。尽管2005年遭受了特大旱灾,然而,有这些“逼”出来的新办法层层设防补救,永德县人工造林的23.2万亩林草成活率仍达85%以上。

  大旱之年保增收

  永德县明朗乡明朗村农民杨汉宝一家7口人,种着30多亩山坡地,去年,他家有20亩口粮田退耕还林还草。指着墙角码放的几千斤粮食,老杨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国家这些退耕补助粮食,一家人春节都没法过。我种的全是陡坡地,去年、今年连旱,十几亩地里的小麦全瞎了,只抓回来一把柴。”

  来老杨家串门的张存双老人接过话茬:“退耕户家家都有一个绿色粮卡,国家给农民管饭不说,还想得这么周到,我们一定栽好树,种好草,用不了多少年,周围的荒山就全绿了。”

  永德县是退耕试点示范县,共有11个乡镇的2.5万户、10万多农民在自己的口粮田地里种上了经济林草,而不少人正是靠退耕补助粮食才解决温饱问题的。大片耕地退耕还了林草,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永德县班卡乡放马场村村主任杨新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村民们大多守着几亩薄地度日,很少有人想过别的法子,去年,全村360多名男劳力全部外出挣钱,尽管因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可人均纯收入却接近千元,超过了大丰收的上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因“青山绿水”工程退耕还林,全县富余劳动力输出劳务10万人次,总收入2亿多元。据来自邮政部门的估算,近年来仅元旦、春节期间,至少就有近千万元的汇款单“飞”进这块偏僻的边疆地。

  “还林”开辟致富路

  既要恢复青山绿水,也要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政府部门的根本目的,更是干旱山区农民最大的心愿。退耕还林的实施,已经使永德县步入了“以退促调、以调促收、以收促稳”的良性发展局面。

  永德县城南郊勐汞村农民高国林,早年承包荒山地种下300多亩樱桃、桃子、杨梅、木瓜,开始几年没见多少效益,被村民讽刺说“种了烧火棍”。而今这些“烧火棍”身价倍增,一下子变成了人人羡慕的“摇钱树”,各种林果争奇斗妍,一年四季轮流熟,仅经济林果一项就增收十多万元。

  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永德县农民踊跃营造“绿色银行”,涌现出了一批苗木、林果专业村和专业户。走进地处县城北边忙见田村,路边地里,植满了一畦畦泡核桃树苗、杨树苗、白花木瓜树苗、各种花卉苗……村民们说,过去种树不如种粮,自退耕还林以来,村民凭借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大念“苗木经”,从过去一年育苗面积10亩猛增到2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

  “永康果、明朗草、班卡药材满山腰”,退耕还林草还出了一个个新产业。永德县靠林果发展的玉丹有限责任公司和茅粮集团两个“龙头”企业拉动,全县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1亿多元。副县长董兴国兴奋地告诉笔者,退耕还林政策不仅是永德县生态产业形成的“催化剂”,而且将使农民由传统的“土里刨食”生产方式变为“树上摘金”。

  从“要我种树”到“我要种树”,永德县农民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如今,永德县仅个体造林户就达3000多户,累计造林23.2万多亩,全县以芒果、茶叶、泡核桃、白花木瓜、中草药、牧草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50万亩以上,实现林果业产值5.4亿元。

  本报记者李春林通讯员李成双(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