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人讲长征就像说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3:05 北京晨报 | |||||||||||||||
三万遵义人三千去参军 几乎每家都有红军故事 [传奇] 影响:
70多年前,经历过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拖着沉重的步伐一路南下,直至遵义府馈赠给他们两个传奇:一场红军自长征以来首获胜利的战斗,一次改变整个红军乃至全中国命运的会议。70多年后,对红军的感激、惦念和崇敬,已经使“长征”成为遵义无须赘言的名片。 见证: 抽着长征烟,清早到红军山上“喊山”,摸摸“红军菩萨”的脚,傍晚坐在湘江河边聊天;周末到商业区“红军街”逛逛,遇到前来旅游的外地人,把一肚子的“长征传奇”倒出来。关于71年前的那部传奇,已经潜移默化到遵义人寻常的生活中,不见痕迹。 英雄“红军菩萨”双脚被摸穿 考证:面对疫情,男卫生员救治百姓却被国民党杀害,当地人心存感激,将其神化为温柔的女菩萨。 见证:“摸一摸,红军菩萨会保佑你。”从1990年塑像安放下来,这双脚,就被老百姓摸穿了好几次。 ●“红军山”市民几乎每日必去 很难相信,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是一座山。 70多年前,这座山被当地人奉为“神山”,名唤小龙山;70多年后,它成为遵义市民几乎每日必去的地方,称为红军山。 “上去了可以看到全城,烈士陵园选在这里,就是希望英烈们能看见遵义市的变化和发展。”9月2日,遵义市宣传部负责人老柳一大早叫上记者上山,“早上9点以前人多得很,周末更多。” ●“摸一摸红军菩萨保佑你” 在红军山上,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他是长征出发以来牺牲的最高将领。园内的“红军英烈墙”上这样记述:据不完全统计,3000余名红军将士洒热血于乌江赤水。而被一再提及的,是一尊高4.5米的“红军菩萨”雕塑:年轻的女红军卫生员抱着一名儿童,正在喂药。 “来,摸一摸,红军菩萨会保佑你。”一位50多岁的大妈热心地招着手,“当年红军进了遵义,一个女卫生员留下来,专门给老百姓治病,什么病让她一瞧都能好,老百姓说她是‘菩萨’。后来国民党把她杀害了,当地人偷偷掩埋了遗体,国民党把尸骨挖出来,村民又悄悄埋下。这样反复了好多次。”●女菩萨原来是个男卫生员 在遵义,这个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在贵州日报社高级记者漆春生那里,记者听到了“红军菩萨”的真实版本。“其实,这个卫生员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子,名叫龙思泉,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当时遵义正流行痢疾,他留下来给老百姓看病,后来被敌人抓住杀害。” 男卫生员龙思泉被老百姓传来传去,成了温柔和善的女卫生员。“‘菩萨’嘛,女性更贴切一点。”老柳笑着指指铜像的脚,“你看,新换上的,又给摸得锃亮,从1990年塑像安放下来,这双脚就被老百姓摸穿了好几次。” 掌故遵义人讲长征就像说书 考证:“1935年红军攻城时,遵义府有3万多父老子弟,报名参军的有3000多人。” 见证:“这些都是我爸爸、我爸爸的爸爸传下来的,能有假吗?” ●“这些都是我爸爸传下来的” 历史也好,演绎也罢,走在遵义的街头,一旦“提起当年”,总有“知情者”回应。他们为遵义会议而骄傲,以身为遵义人而自豪。 遵义人说起当地流传的红军故事,往往犹如说书一样,每个细节都描述得历历在目。刚抵遵义,出租车司机听到记者是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报道而来,这位30岁左右的司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把打小就听的红军故事一股脑地倒出来。一场眉飞色舞的“红军贵州战争史”说下来,司机还意犹未尽:“这些都是我爸爸、我爸爸的爸爸传下来的,能有假吗?” ●三万遵义人三千去参军 对此,老柳有他独特的解释:“1935年红军攻城时,遵义府有3万多父老子弟,报名参军的就有3000多人。”算下来,10个人中就有一个跟红军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红军故事,传下这么多故事不足为奇。 老柳的推测在两位老红军那里得到了证实。“听说红军对老百姓好,不少大哥大叔都争着参军,我也跟去了。”9月3日,遵义当地极富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李光对记者侃侃而谈。李光是遵义人,红军进遵义时,年仅14岁的他加入了红一方面军。“中午把名报上,下午就跟着部队在城外打了一仗,离开后才知道,那场激战,是保卫正在召开的遵义会议。” ●老红军解读参军盛况 在湘江之战后,红军正处于形势最不好的时期,是什么让遵义人如此拥护他们呢?在遵义会议会址的一面墙上,一幅原版标语似乎透露了某些模糊的答案:“不发欠饷不打仗,欢迎白军弟兄们过来当红军”。 “当初国民党给士兵欠饷,打白条经常窝里斗。”遵义另一位走完全程的老红军王道金告诉记者。“我们一进遵义府,就贴出‘打土豪,分田地,救干人’的标语。‘干人’是方言,就是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老百姓一看,跟着红军能吃饱肚子,还不赶紧参军啊?当时那个景象啊,你想都想不到。”老人们回忆,板桥镇曾通宵点灯迎接“亲人”,遵义百姓甚至摆起了香案“快开四门,迎接红军”。 荣誉 遵义会议成为城市名片 考证:“1935年,在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二楼,遵义会议正式召开。如今,这里已是遵义会议纪念馆。” 见证:遵义会议纪念馆平均每天都要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黄金周期间每天超过5000人。 纪念馆每天接待上千人 遵义会议会址的讲解员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穿着红军服,一板一眼地唱着那些脍炙人口的红军歌谣。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这几年,纪念馆平均每天都要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黄金周期间每天超过5000人。“累是累一点,但心里高兴啊。” 71年前,未过新春,在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二楼,史称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召开。当初的柏氏公馆,如今已是遵义会议纪念馆,不足50平方米的小厅,让人不敢相信,竟成为改变未来红军命运的地方。持续3天的会议,多数人发了言。这些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时代精英,后来大部分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遵义会议“帮助”遵义宣传 也许正因为这场举足轻重的会议,让遵义人对自己的家乡存留着别样的情愫,既是一种自信又是一种珍视。长征烟、茅台酒,这个城市因为长征而闻名,有时甚至会让人发生错觉:觉得就连一砖一瓦都和红军有点千丝万缕的渊源。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些人们心目中关于贵州的负面形象,到了遵义人面前,全都不作数。“说实话,作为遵义人,我们宣传部也占了一个小小的‘便宜’——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对方就会恍然大悟地说知道知道,接下来一句就是——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嘛。”宣传部的老柳笑着说。 生活“红军街”所有建筑仿会址 考证:1935年,遵义府没有汽车路,只有一些窄窄的马车路,从遵义到贵阳要走上好几天。 见证:“红军街”上虽然十分繁华,但所有的建筑都是一模一样的“会址式”建筑,不允许修建高层建筑。 “遵义府”曾只有马车路 王道金告诉记者,部队从江西出发后,一路过城不入,直至来到“遵义府”。当时战士们曾私底下议论:“到底这个‘府’有多大?是县大还是府大?”进来一看,大家就都喜欢上了——这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城市,也是所经过的最好的一个城市。 实际上,1935年的遵义府里只有3万多人口,全城只有一个小发电机供电,军队和老百姓用湘江河水洗衣做饭,没有汽车路,只有一些窄窄的马车路,从遵义到贵阳要走好几天。 “致富路”通向崇山峻岭 “贵州山多,交通是最大的问题。”在遵义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老柳展开一张地图:“发展红色旅游,发展工业经济,首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至于王道金记忆中山民挑夫背着货物、沿路贩卖的景象也成了历史,现在从遵义到各县都已经修建了柏油马路。今年,遵义市已经投资33.36亿元打造公路网,“致富路”通向179个行政村的崇山峻岭间。 “红军街”上只有二层楼 而位于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红军街”上,虽然十分繁华,但所有的建筑都只修到二层楼,而且都是一模一样的“会址式”建筑,褐色木结构屋顶、白墙。“我们在旧城规划中特别注意,会址周围不允许修建高层建筑。商品房、部委办公楼都在新城那边。”老柳一时兴起,拉着记者敲了敲一家饭馆的木门,“看,这些都是当年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有好几十年的历史,比我们的年纪都要大。”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赵王月 记者手记 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 摊开地图,这是贵州崇山峻岭间的一个点——因为71年前的一场会议得以闻名于世。9月初的遵义,已经两个多月滴雨未下,就在这燠热的空气里,我们追寻着71年前红军队伍中的一点一滴。 遵义市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今年有众多媒体前来,他们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在采访中常常和别的媒体“撞车”,不得不对同一个对象“集体轰炸”。如此的数量、如此的规模,不得不令人深深疑虑:不知这对当地居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而,当我们走进遵义市民的寻常生活时,才发现一切担心都是多余。抽长征烟、随口而出的“红军传奇”、早晨红军山上的“喊山”、红军菩萨被摸得锃亮的双脚,湘江河畔悠闲地品茗、连繁华商业区步行街都以“红军”命名,长征文化与日常琐事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看不到“纪念”二字的痕迹。 出京以来,我们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对于70多年前的长征,什么是最好的纪念?答案从遵义开始,渐渐明朗:纪念,原本就是不曾忘记。 面对参加过红军、迈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时,“抢救性记录”成为不断被提及的词汇。这一个70多年,我们也许要靠这些尚存人间的亲历者来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而下一个70年乃至若干个70年,对于那段传奇的纪念,只能是深入骨髓的感念、尊敬和传承,升华为对那个年代、那种精神的膜拜。 晨报记者 赵王月 红色记忆 红军到遵义 学校不驻兵 据闻黔军柏辉章师长之公馆(在旧城)驻有红军总司令部,毛泽东、朱德即驻于此。 遵义全城有男女中学校五六所,红军对于学校机关不驻兵,以示维护教育,但各校均未上课。惟红军对于青年学生曾特殊注意,派人组织抗日救国会及红军之友社等等。所以红军进城之第一日即有几十男女学生,大部为中等学校学生,执旗在街上演讲,为红军演说。当我步至县立三中时,见操场上有该学校学生之篮球队与红军篮球队正在比赛。红军球艺甚精,因平日提倡体力甚力。红军想尽方法鼓动青年学子,由此亦可见红军对于青年学子之注意焉。 红军在遵义时,所以商店照常营业者,系因红军之纸票按日均兑现。红军没收黔省主席王家烈氏所经营之盐行之几十万元,王家烈氏向上海南洋烟草公司所定购之白金龙香烟值五万元,准备旧历年节以慰薛岳军队者,均被红军截获没收。红军除以此盐及香烟一部在遵义、桐梓两城发给贫民外,其余出售。每红军钞洋一元可买盐七斤,可买白金龙香烟四罐,价值远贱于平昔。故红军以盐及香烟两项收入之现洋兑付纸钞也。 ——摘自《随军西征记》陈云著
每天上红军山“喊山”时,市民们总会习惯性地让孩子摸摸塑像的脚。晨报记者 姜葳/摄
新华社发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