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常委披露科研四大怪状:先拿红包再开鉴定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9:04 青年周末
政协常委披露科研四大怪状:先拿红包再开鉴定会
10月14日晚,本报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终于和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张涛见面

政协常委披露科研四大怪状:先拿红包再开鉴定会
漫画科研

  -独家披露数据真实来源

  -项目鉴定就是拿红包、说好话、 包通过

  ◎文/本报记者 邓艳玲 ◎摄影/本报记者 吕家佐

  “我国每年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科技泡沫’。”

  9月6日以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语录,各种评论、专题在各类媒体遍地开花:科技泡沫、学术腐败、科研体制、科研成果转化……相辅相成的一系列专业词汇跟随着这句话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激赏者有之:这是中国科学的良心,他说出了事实!

  质疑者不乏:我国科技工作真有如此糟糕?

  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何在?

  这个数据显示我们的科研工作危害到底有多大?

  一个多月了,这似乎仍然都是个“谜”。

  身为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的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了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后,似乎一直隐匿在新闻真相的背后,没有出来就这个问题再深谈。

  10月14日晚,本报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终于和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张涛见面。在友谊宾馆怡宾楼,他以一个高知官员的良心和胆识,痛陈中国科技工作沉疴,向本报独家披露他所掌握的中国科研工作之怪现状。

  第一怪 数据泡沫熟视无睹

  只是把老数据换了个新鲜的说法

  对于网络对那句话疯狂的转载与评论,张涛摇头轻叹:“这就是‘一窝蜂’,有几个人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国家科技工作大方向是好的,问题也存在,将问题指出不是为了议论。目的是如何通过改革,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他把给记者准备的一份材料翻到最后一页,说:“这些注释中很多数据就和我所说的意思差不多。”这份他用在9月6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的讲话稿,只有10分钟,原本是没有任何注释的,但为了记者的采访,他特地给这个四页多发言提纲加了8条如学术论文般严谨的注释——参考资料出处明晰可查。

  的确,在注释7中,提到了和90%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数字10%,过去各种媒体、文件比较常讲的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到10%”。

  张涛认为他所提的这个数据一点不新鲜,他不是第一个说,10年20年前就有类似说法。

  更恐怖的数据没多少人关心

  张涛带着一种研究的态度反问记者,“难道只要是数字够大,就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连你们这样的小年轻都被吸引过来了?”

  但张涛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个更吓人的数据,还没他这个数据被议论得多,不很理解。这组数据说我国在SCI上的论文发表总数已经跃居世界的第五位,但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论文被引用排名却是120位之后。

  “120位是个什么概念呀?全世界也就是200来个国家吧,论文平均质量之低是很明显的。”张涛只能对记者苦笑,那个数据由于是官方发布,没有靶子,而“90%以上无实际价值”的确是自己首提,有章可循。

  有人热议,他并不认为是件坏事,“至少,原来只是在科技界比较普遍的认识开始向大众普及了,对问题的解决总是有些好处的。”

  三张王牌力保数据来源绝对可信

  第一张王牌来自他过去在国外辛勤的研究。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叫做“创新中心”的民间非营利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民间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评估。1985年3月至1986年9月,1991年8月至1992年2月,张涛曾经两度应邀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加拿大的国家创新中心(Canadi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Center)就设在滑铁卢大学。这个中心为社会服务,全世界各地的民间或什么机构搞创新研究,都可以花点钱请它对其进行技术和市场价值评估。评估分两步,第一步是技术评估,第二步是市场评估。实践证明,能通过技术合理性鉴定的项目只有30%左右;能够通过鉴定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也是30%。

  计算起来,所有参加鉴定的项目总通过率就是9%,所有申报项目中,不到10%能通过项目最后的鉴定,具有市场价值。国外科技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如果中国的成果鉴定会,评估会能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和市场法则进行,能够通过市场评估的数据不可能会高出这个比例。

  第二张王牌是《人民日报》白纸黑字的报道。作为曾经主管河南科技工作的副省长和科协主席,张涛一向很注意阅读权威党报上关于科技工作的各种报道。

  他清楚地记着,上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曾经每年刊文综述全国科技成果情况,并指出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10%。当年国务院领导讲话中,更指出这个比例小于6%。

  第三张王牌,来自他对国外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盈利模式的认识。2002年他就去硅谷考察过,那里有很多这样的风险投资公司,几个人合伙投入一笔资金,寻找科研项目投资,如果所找的10个项目中有1个成功,那这个风投公司基本就赚钱了。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最主要的是技术可行性和市场价值。我国科技工作的市场转化率由此可推测。

  张涛说,这些王牌都是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在中国和国外,这是一个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客观实际。

  第二怪 科学和技术要分开

  争论“科技”定义令某经济学家无言

  就在6月份也是全国政协开常委会时,张涛当面“顶撞”了某著名经济学家,事隔三个多月,至今想起,张涛还是觉得要坚持科学与技术不能分割,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不能分割。

  张涛称,该经济学家在发言中提到,我们国家不应该把科学技术当成一个整体来提,这样会混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当时,他立即发问:中国大豆现在大部分依靠进口,因为美国大豆品质远远高于我国的,那请问:大豆品质改良是科学还是技术呢?一句话让对方当场无言。

  “科学技术也是知识,这是个基本常识。”张涛认为,现在人为地把所谓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分离,人为地划分“纯科学”和“纯技术”,不利于科技事业发展,最起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违背实践与理论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主体错位

  记者质疑,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不多,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着民间某些科研成果没能被很好保护、利用的问题,导致出现一个倾家荡产搞发明创造的特殊群体。

  张涛想了一下,“这个群体我并不是很清楚你指的是哪些人,但科技创新不能脱离经济活动和社会实际。”在他看来,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割裂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联系,科研工作多数由高校或者专门的科研单位开展,与实际应用部门相互分开,科研和技术工作都是各弄各的,科学创新主要是科研部门的事情,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等部门的事情。

  “为什么企业不能搞科学研究?”张涛指指自己的脑袋,“长期的传统定势让我们想当然认为科学研究就不是企业的事,企业只要搞技术创新就好了。企业中的科技问题不仅仅是纯技术问题,也有很多科学问题,企业是市场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主体错位,让我们贻误了很多快速发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时机。

  “实际价值”含科研两大分支

  张涛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想就这次采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他也不会这么认真而确切地给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下定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有实际价值指的是被同行广泛引用;应用与开发研究成果有实际价值是指有广泛的市场。

  而过去经常讲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指的就是应用和开发研究,把原本就不是很受重视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冷落一旁。

  “显然我这个说法,内涵更丰富”,张涛提出自己的定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观以前的那些说法没有关照到基础理论研究,我讲‘实际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正是考虑到了基础理论研究。”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