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2载资助帮三姐妹进大学 开平女工义举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0:26 燕赵都市报

  新闻梗概:1994年,希望工程的一则公益广告打动了她,让她有了捐资助学的念头,从此,为了资助远在河南素昧平生的三姐妹上学,她坚定了12年,奔波了12年,辛苦了12年。她放弃了单位集资建房的机会,至今蜗居在40多平方米的陋室里。为了让她们穿上新衣服,她曾一次花掉一个月的微薄工资而苦着家人。为了她们,她12年累计出资数万元。如今,在她的资助下,河南三姐妹都相继考入大学,她们亲切地叫她“妈妈”,三姐妹说一定要回报妈妈回报社会……

  2006年8月28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一乡米楼村传来喜讯,继2001、2002年老大王艳霞、老二王越群金榜题名之后,王建山家最小的三女儿王志文又一次榜上有名,如愿以偿考取了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21岁的农村姑娘王志文忍不住热泪盈眶。她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12年来无偿资助她们一家三姐妹的远在河北唐山的另一个妈妈———李建坤。

  这位42岁的李建坤是工商银行开平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10月17日,记者与她面对面,初次见面,不善言谈的她谈及12年助学有些腼腆。

  1994年开始爱心之旅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建坤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画面中的小女孩伏在桌前,一双满是担忧和渴望的大眼睛定定地凝望远方。正是这双眼睛,深深打动了李建坤的心,她有了捐资助学的念头。第二天清晨,她拨通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电话。从那时起,她便走上了捐资助学之路。“我如果每月拿出30元来,我们的生活还足够维持。”李建坤说,当时她工资不到200元。

  这种捐助方式持续了10个月以后,李建坤累计捐款金额达到了300元。根据规定,捐款达300元就可以使一名失学儿童完成义务教育。1995年2月,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牵线搭桥,她与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一乡米楼小学的王琼(后改名为王志文)建立了结对救助关系,并开始书信往来。

  当王志文收到300元捐款时,很快给李建坤发来了感谢信。在信中,李建坤了解到,河南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距其10公里之遥的阳一乡米楼村则是该县的重点贫困村。当时9岁的王志文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两个姐姐王艳霞和王越群也在同一个小学上学。母亲在生王志文时产后大出血,留下后遗症,常年卧床。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中惟一的经济来源便是当民办教师的父亲每月200多元的工资。全家七口人,耕地面积不足1亩,平日里食不果腹,更无力负担三个孩子的学习费用。为了上学,三姐妹靠暑假卖冰块、寒假糊灯笼来积攒学费。即便这样,还是入不敷出,面临失学的困境。

  读到这些,李建坤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看看身边也刚好9岁的儿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与他同龄的王志文和姐姐却饱尝生活的艰辛。于是,李建坤的帮扶对象从一人变成了姐妹三人。从那以后,汇款、衣服、学习用品及一封封饱含鼓励、亲情的信件满载她的挂念和关怀飞向了河南宁陵。

  捐财、物折合达3万余元李建坤与三姐妹的感情与日俱增,三姐妹成了她心头的牵挂。为了让她们享受到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除了学业上的资助外,她还以母性特有的慈爱精心地呵护着她们:孩子们学习压力大她耐心化解,考试成绩不理想她及时鼓励,家庭出现困难她鼎力支持。

  1997年冬天,李建坤开始起早贪晚地赶织毛衣,她要在春节前把衣服寄给孩子,因为她了解到,三姐妹从小到大,还从未穿过新衣服。多年来,每人只有两身衣服,冬天一身棉、夏天一身单。“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穿上新衣。”三姐妹给李建坤的回信让她至今提起还热泪盈眶。“阿姨,请允许我们叫您一声妈妈。您为我们寄来的新衣服收到了。我们姐妹三个穿着新衣服高兴地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全家人都流泪了。”从此以后,李建坤经常给三姐妹寄去新衣服,三姐妹也有了一个无血缘关系的“亲妈妈”。

  为了能让她们生活得好一点,李建坤不仅资助三姐妹完成了小学、中学、高中全部学业,还时常出资接济她们的家庭。1998年,李建坤在单位的技术比赛中获奖,她没有考虑就把1000元奖金寄给了王志文家,帮他们办起了小卖部,以贴补家用。后来,李建坤还先后为她们添置了电视机和电话机。据了解,李建坤12年来为王志文三姐妹一家捐助的钱和物折合人民币达3万多元。而自1994年以来,加之对其他孩子的资助,她已累计捐资4万余元。

  12年助学路上风风雨雨,期间的苦辣酸甜只有李建坤自己知道。

  李建坤和爱人都是工行开平支行的职工,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而捐资助学却打乱了一切。1994年,她和爱人的工资收入都是150元,全家全年的收入不足4000元。每个孩子每年资助的费用是400元,三个孩子就需要1200元,相当于他们全家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再加上日常生活方面的资助,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下子将这个家庭拖到了贫困的边缘。

  1995年,李建坤爱人冯留平不幸患上肝炎,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离开了原单位。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每月只有李建坤150元的工资是家中惟一的经济来源。然而,李建坤并没有因此停止资助三姐妹。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走失学路,李建坤默默地咬紧牙关坚持着,她省吃俭用,丈夫有病需要营养,孩子还小不能委屈,她便将节衣缩食的重担放在自己身上。

  1995年春,李建坤得知王志文的父亲因阑尾炎动了手术,而此时也正是她爱人因病下岗,经济异常窘迫之时。为了不影响三姐妹的学习,她说服儿子将400元压岁钱贡献出来为三姐妹父亲支付医药费。

  义举得到家人支持

  李建坤祖籍沧州献县,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父母宽厚仁慈、乐于助人。老两口年轻时家境贫寒,饱经磨难。据开平支行的人讲,二老生活极其简朴,身上的衣服常常打着补丁。但对别人却充满了关爱,他们每年都将自己辛苦积攒下的钱物寄回家乡,去资助那些生活贫困的父老乡亲。这种充满爱的环境中成就了她12年坚持不懈的捐资助学的义举。

  “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提起12年的助学之路,李建坤总觉得亏欠了家人。开始时,李建坤的行为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非议,有人说她沽名钓誉,有人说她别有用心。在她最苦恼无助的时候,她的爱人冯留平却一直在鼓励她,即使是在自己身患重病、失去工作的艰难时期,仍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她,和妻子一起节约,一起坚持。在身体康复后,他还亲自加入到“希望工程”中来,与河南省范县龙王庄乡胡洼小学的王德文结成了帮扶对子,以实际行动给予她最强的支持。

  年迈公婆的豁达更让李建坤感动。听说夫妻俩捐资助学后,他们没有反对,而且在小两口经济紧张的时候主动替他们去接济这些孩子,还于1996年分别与黑龙江的王亚文、唐山开平赵庄的赵岩结成帮扶队子,以近60岁的高龄加入到捐资助学的行列。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儿子冯禄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极具爱心,每年都会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捐献出去,在非典时期还把自己的2000元压岁钱全部捐给了国家。

  遇有重大捐助活动,往往是全家总动员,老少齐上阵,他们全家曾一次性向灾区捐款4000元。目前,这个五口之家已经有4人参加了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多达8个,全家用于救助失学儿童支出每年高达3000多元。

  李建坤也一直感激单位给她的支持和帮助。1994年以来,李建坤4次南下河南,每一次都有工行开平支行领导的陪伴。开平支行行长刘天贵、副行长谭光明先后两次陪同李建坤去河南看望三姐妹,还为她们一家带去了他们和副行长雷文强三人的一千元善款和学习生活用品。据了解,在李建坤的带动下,开平支行的5名员工也成了捐资助学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已帮助10多名孩子重返校园。

  姐妹三人相继考入大学

  2001年和2002年,大姐王艳霞、二姐王越群不负众望,分别考入了河南省平顶山工学院工程设计和工程预算专业,毕业后分别于北京及河南新乡大型建筑公司内工作。2005年,王志文第一次高考因压力过大落榜。李建坤于是长途跋涉为她带去1000元复读费和价值数百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8月28日,王志文终于如愿收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10多年间,李建坤不仅帮助三姐妹完成了大学前的全部学业,就连上大学时的一些费用也是她帮助解决的。2002年,老大王艳霞在上大学期间,因营养不良晕倒在课堂上。得知消息后,李建坤心急如焚,当即跑到邮局给孩子寄去了500元钱,并附信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保重身体。

  从妈妈身上学会了感恩

  昨日,记者拨通了在北京工作的大姐王艳霞的电话。她告诉记者,她现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二妹在新乡工作,三妹在读大学。当知道记者从李建坤妈妈家乡打来电话,王艳霞激动不已。

  “从李妈妈那里我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我学会了感恩,也会在以后的生活里永远带着一份感恩的心去回报李妈妈回报社会。”王艳霞说,对李妈妈的感激已经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浓浓的亲情,是一切都无法融化的。王艳霞说,工作不忙时,她一定去唐山看望李妈妈,也希望记者能带去对李妈妈的祝福。(请孙女士领线索奖100元)

  “我只是想尽点责任”

  “我只是想尽点责任。”李建坤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的是她的善良和正直。

  她说,1997年7月,在第一次与三姐妹相见时,听到孩子们喊自己妈妈,她是满脸的泪水和满心的怜爱。她看到三姐妹一家挤在阴暗潮湿的房子里,除了一个10多年前的旧写字台外再没有一件家具,惟一的一张床还是用木板搭起来的。“那时,我想我一定要为她们做点什么。”李建坤在12年中,先后四次亲自到河南宁陵县阳一乡看望三姐妹一家,为她们送去钱物,为她们送去温暖。

  采访结束前,记者请求去家里看看,但遭到了李建坤坚定的拒绝。“我不能让你们去我家,家里太寒酸。”说起家,李建坤的情绪有些低落。几年前,单位集资建房,当时河南的三姐妹也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为此,李建坤和爱人商量,是停止资助还是放弃房子。最后,夫妻俩决定放弃房子,继续资助三个孩子。

  如今,李建坤三口依然居住在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朴素的生活。“谁都想住大房子,但看到孩子们都走出那个贫穷的村落,开始了新的生活,我的遗憾就不值一提了!”李建坤微笑着说。

  本报记者:刘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