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论: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0:42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刚刚胜利闭幕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是事关“两个率先”全局、事关江苏人民根本利益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明确指出,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和谐发展的要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努力使江苏的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使江苏经济更
加发达、人民更加富裕、法制更加完备、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生态更加优良,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省份。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省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各种有利条件。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矛盾的社会进程,任重而道远。江苏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省情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为突出的地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走和谐发展之路。

  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五个统筹”,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为封闭和保守是没有出路的。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快改变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

  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必须坚持“五个兼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通过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要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加大实现共同富裕的力度,推动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保障惠民。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人民需求为导向、人民满意为标准,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而又能办到的事情做起,切实解决遇到的现实困难。尤其要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民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要扎实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建设。通过这五大载体,把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落到基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作用。要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庄、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广泛开展基层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必须营造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思想文化氛围。思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进一步使“两个率先”成为全省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的政治保证。全省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要践行为民的宗旨,弘扬亲民的作风,完善利民的制度,保持清廉的本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理想,又是发展实践,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奋斗,使“两个率先”成为科学发展的率先、和谐发展的率先,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得益、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江苏!(载2006年10月20日《新华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