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访省委讲师团主任郭金平研究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10:28 河北日报

  记者:对于全党、全社会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首先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请问,我们应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郭金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极其丰富,要更好地理解它,必须把握好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我认为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特征,从而增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与定位,即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从而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四是中央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重大举措。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的思想和要求,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记者:《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对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和谐社会中也会有各种差异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存在,而不是要将其消除?

  郭金平:和谐社会是一个辩证的、相对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在内的一切社会矛盾不仅有其客观性,同时也具有相对性。和谐社会不是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而是必然会存在各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社会。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从较低水平的社会和谐进步到较高水平的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和谐社会的理念及其实践。以眼下为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又要看到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而我们就是要在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和谐。正如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一样,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只有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无视矛盾和问题与否认我国社会总体和谐同样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记者:为了解决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决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更加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公平正义等。因此有人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等思想和观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种认识是否有失偏颇?

  郭金平:是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强调的是统筹兼顾,而不是矫枉过正;要求全面协调,而不是以偏概全。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如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对于目前存在的不同群体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当然应予重视并逐步解决,但既不能因为公平而忽视效率,也不能只讲效率而忽视公平。正如没有效率的公平是难以为继的公平一样,没有公平的效率也是无法持续的效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因为强调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等,而忽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如《决定》强调指出的,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应当是一个全面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或许会对某一方面问题有所侧重,但就总体而言,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则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任何把社会不和谐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我们只有坚持全面性,防止片面性,才能逐步实现良性发展、和谐运行的目标。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课题。所以,与理论层面一样,实践层面也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您认为,应对哪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郭金平: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和谐观。我认为,正确的和谐观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树立整体的和谐观,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而不是以偏概全、非此即彼。二是必须树立社会和谐的"过程观",即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的存在与解决是有过程的,不可能突然出现,也不可能立即解决;旧有的矛盾解决了,也还会有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现。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三是必须树立积极的和谐观,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防止一哄而上、一蹴而就的急躁情绪,又要防止畏缩不前、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开动脑筋、积极行动、广泛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第三,防止出现事不关己、与我无关的思想和做法。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各级党组织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都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创建格局和生动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