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倒扁运动暂时收兵 陈水扁秋后算账突然收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0:03 环球时报

  在施明德发起的倒扁活动暂时收兵后,台湾《中国时报》曾发表社论指出,没有被倒扁运动打垮的陈水扁,“可能在新一阶段的政局中选择屠杀式的政治报复”。正如媒体预言,刚刚从倒扁风潮中脱身的陈水扁很快开始了一系列行动,不过目标却锁定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行政院长”苏贞昌,这立即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

  晚餐成了“交心会”

  据台湾《中国时报》19日报道,10月18日晚,陈水扁与苏贞昌在玉山官邸共进晚餐,双方就当前“二次金改”、台北、高雄市长选举、马苏会等当前政局热点深入交换意见。晚餐后,相关高层透露,自5月底陈水扁宣布“权力下放”后取消的扁苏例会改为每周至少一次,同时恢复“总统府”每周一的党政协调会。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上意味着陈水扁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统揽“府院党”大权。

  据报道,在此次“餐叙”中,苏贞昌就马苏会及行政部门的大事等向陈水扁作了汇报,同时也向陈水扁说明了日前与李登辉会面的情形及相关内容。消息人士称“整个会面过程显示行政机关与总统府、苏院长与陈总统间沟通相当顺畅”。会晤的另一个焦点则是苏贞昌与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会面计划确定中止。岛内媒体指出,由于陈水扁“害怕”苏贞昌在红衫军气势正盛之际主导朝野会谈,因此这项结论被解读为苏贞昌对陈水扁“交心”。

  陈水扁划出红线

  事实上,此次陈水扁突然出手收权实际上早有征兆。据台湾《联合晚报》引述亲近陈水扁人士的话指出,苏贞昌一手广结善缘,另一手援引外援,动作频频,“陈水扁当然是非常不爽。”据指出,在9月24日晚上,“行政院”主动表示苏贞昌要邀请朝野领袖共商政局,并积极推动与马英九会面,而“总统府”“完全都在状况外”,之前毫不知情。到了25日下午,苏贞昌竟在未告知“总统府”的情况下与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会面。当晚,陈水扁紧急约请苏贞昌密谈,会谈中扁苏双方气氛相当僵,场面非常尴尬,扁苏关系陷入冰点。当时一位党内高层甚至揣测,扁苏体制快崩盘,要不是撤换“行政院长”会让政局太过动荡,否则苏贞昌早就被换掉了。

  而台湾最新一期《壹周刊》报道,苏贞昌近日主动拜会李登辉,大有跳过陈水扁和“独派”和解的意味,李登辉更放出要“扶苏贞昌做台湾之子”的意图,令“陈水扁的确感受人情冷暖”,陈水扁还通过秘密渠道传话“请苏贞昌不要跨越红线”。与陈水扁关系密切的“立委”也统一口径,要苏贞昌“别为了2008大选操之过急”。

  不过,随着倒扁运动逐渐冷场,陈水扁立即向身边人表示“盘又变了”,认为自己已从倒扁风潮中过关,可重新站上制高点,因此收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联合报》的文章则指出,苏贞昌控制下的台湾检调单位对中信辜家的大动作,凸显出苏贞昌尝试在后扁时期,借着点火侦办与陈水扁一家息息相关的“二次金改”弊案的大动作,适度与陈水扁划清界限,维持“苏修路线”,这也是陈水扁突然下手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倒扁风潮发动以来,民进党内不断传出要陈水扁“知所进退”的声音,“四大天王”更是蠢蠢欲动,急欲取而代之。陈水扁此时收权,不仅有“教训”苏贞昌的意思,更有敲山震虎之意,希望借此警告民进党内其他“异已力量”自己尚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岛内舆论哗然

  对于陈水扁突然收权,台湾政治评论员郑又平指出,面对倒扁大潮汹涌,陈水扁不得不放权自保,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与过气政治人物“互相取暖”,可是危机一旦消失,便又恢复趾高气扬,更过河拆桥将苏贞昌“打入冷宫”,这再一次说明陈水扁为人已经丧失最基本的诚信,出尔反尔已经成为陈水扁的特定词汇。

  台湾《联合晚报》的社论指出,民进党与“四大天王”不能当机立断与陈水扁完全划清界限,结果让陈水扁有机会把自己与民进党捆绑得更紧,目前的情形只能以自尝恶果来形容。

  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认为,在“执政”时间只有一年半之际,陈水扁突然收权,不仅完全打破“四大天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权力平衡,也将加剧民进党内在后扁时代的权力分配格局,使民进党面临分裂危险。以陈水扁目前的政治人气,此举将进一步将民进党拖向沉沦,也使民进党在2008年继续维持“政权”的梦想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本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本报驻台北特约撰稿人 孙香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