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雪山草地经历是一生最大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3:02 深圳特区报

  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小鬼”姚细坤如今讲起那段伟大的征程仍激动不已

  雪山草地经历是一生最大财富

  由于受到张国焘的错误影响,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程格外艰难,不仅走的路线最曲折,耗间最长,而且还数次穿越雪山草地与生命极限挑战,并与敌人拼命打了许多恶仗。就
是这支多灾多难的部队,却奇迹般地保存和锻炼了一大批有生力量。当年12岁从家乡四川参军、13岁时开始长征的“红小鬼”,如今在美丽羊城安享晚年的姚细坤老人,就是跟随这支部队长征的胜利者、幸存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出生贫苦从未有过父爱

  夏日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坐落在广州市老城区广大路的一栋外观已经很陈旧的居民楼,敲响了一户人家很不起眼的大门。这是广州市邮政局的职工宿舍。

  红军长征胜利至今已过70年,“红小鬼”姚细坤也成了耄耋老人。可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这位87岁的老革命仿佛仍身临其境。不难看出,让现代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长征历史,是姚细坤最重要的人生经历,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1919年,姚细坤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一贫苦人家。母亲生小细坤的时候,父亲就出走了。8岁那年,小细坤随母亲改嫁。继父并非善良之辈,对小细坤很不好。过了两年,再也无法忍受的小细坤,回到了亲生爷爷奶奶家。

  细伢子告别亲人当红军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却非常支持革命,70多岁了还和年轻人一道为部队送公粮。1932年,小细坤加入了儿童团,为部队打草鞋、送信。

  后来,部队需要扩兵,小细坤动了想当兵的念头,可又怕自己年龄小部队不要。“当时村里的孩子们都想参军,男孩女孩一群一群地涌到部队上报名,最小才8岁。”姚细坤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年纪小,对革命的认识还朦朦胧胧,但大家都知道参加红军可以打土豪分田地。”1933年1月,小细坤正式参军,成了首长的勤务员。那年,他还是个不满12岁的细伢子。

  换上了军装的小细坤回到家告别亲人,准备随部队开拔。爷爷奶奶哭了,舍不得还没长大成人的孙子离开他们。姚细坤从此转战南北,再也没回过老家。“如今家乡一个亲人也没有了。”

  翻越雪山考验意志

  1934年春,第五次反“围剿”陷入了困境。10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各部陆续从战场上撤退。随后,伟大的长征拉开序幕。红四方面军93师276团机关连勤务员姚细坤,也跟着大部队从川北开始了行军。但当时,姚细坤和战友们都不清楚要走多远的路,更不知道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长征。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姚细坤还清楚地记得,长征途中最苦的一次行军是过了72道河,而最考验生存意志的是过雪山草地。翻越常年积雪的夹金山时,刚开始山上还有路,但走了一天到半山腰后,路就在眼前消失了,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姚细坤和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好不容易攀到山顶,已是第二天下午了。

  下山依然无路可走,战士们只能顺着山势滚下去。年纪小的姚细坤滚到山脚下时,同志们已经走远了。掉了队的姚细坤跌跌撞撞跑进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让他眼前一亮的是,这里有好几堆燃烧着的篝火,许多不知是哪支部队的战士在篝火的周围静静地坐着休息。疲倦极了的姚细坤顾不上多想,挤进其中一个火堆旁很快就睡着了。

  天亮了,姚细坤看到身旁的一位战士还在睡,便想叫醒他。没想到,只伸手轻轻一推,他就倒在地上,已经没了呼吸。再看其他人,居然个个都身体僵硬。姚细坤大惊失色,原来自己在死人堆里睡了一夜!“后来我才明白,这些红军战士可能是过雪山时消耗尽了体力累死的。”那惨烈的一幕,在姚细坤的脑海里至今挥之不去。

  抓住骡子尾巴走出沼泽地

  三过草地,使姚细坤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比其他红军部队遇到了更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过草地时,部队的粮食吃光,不少战士连饮用水也没有了。于是,草根、树皮,甚至皮带,凡是吃不死人的东西都成了果腹的美餐。草地上一些很清澈的水,好看却不能喝,因为有毒。姚细坤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小袋盐和一只碗。饿了,又没有别的东西吃,他就拿出点盐放到碗里,找些能喝的水泡了充饥。

  然而,这些困境在姚细坤看来还不是最难捱的,因为真正随时令生命受到威胁的,是可怕的沼泽地。“湿漉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草,看上去蛮漂亮,就像铺着一条大大的软毯子,表面很平坦,可实际上陷阱重重。有些同志,特别是女同志,一陷进泥里,就再也没法爬得起来,眼看着被泥浆埋过了脖子,最后连人影都不见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姚细坤非常痛苦:“眼睁睁看着战友遇到了危险,却没办法去救,因为一伸手去拉自己也会陷下去同归于尽。”许多战士多少艰难困苦都熬过来了,却没有走出荒凉的草地,永远留在了那里。“这种牺牲比打仗时死的人还多。”

  这时已经不当勤务员的姚细坤,成了一名马夫,给政委牵马。说是马,其实是一匹灰灰瘦瘦的骡子。但就是这匹骡子,成了姚细坤的“保护神”,帮助他走出了沼泽地这个张着吃人大嘴的“鬼门关”。“骡子身上放了两条毡子,一条晚上给骡子盖的,另一个就是给我盖的,碰到恶劣的天气能遮风挡雨,还可取暖。过草地时抓住骡子尾巴走,它能过我也能过,掉不进泥潭就能保住性命。”

  长征是一笔精神财富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的分裂野心,执意南下,与继续北上的党中央背道而驰,姚细坤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迫又重过雪山草地。其时转到部队电台当勤务员的姚细坤,再度经历了高寒缺氧、断粮缺水等生死考验。

  姚细坤想起有一回过雪山,跟着一群羊走,渐渐到山顶时,羊群出现骚动,说明氧气不足了,大家见状赶快滚落山脚。而所谓的干粮,就是挖来野菜煮熟后捏成团,一人分两三斤装在袋子里背在身上。

  “我还喝过马尿。”姚细坤所在部队到了甘肃,不料碰到干旱,天老不下雨,没水喝,实在渴得不行,只好出此下策。等终于看到有水了,煮了一锅稀粥,却又苦得不行,根本没法吃。就这样,姚细坤历经千难万苦,幸运地活了下来。

  “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夜晚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明天,但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活得下来就要跟党走!”当年曾亲眼看到班长牺牲,还有许多不认识的战士在面前倒下,如今烈士的英灵早已安息,但姚细坤还是忍不住深深的怀念。他庆幸自己能看到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特别是从小没读过书的他,后代中出了3位大学生,其中女儿和孙女还是留学生。“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欣慰的笑容浮上了姚细坤饱尽沧桑的脸庞。

  姚细坤说,翻越雪山草地,砥砺了他的意志,是他一生最大财富。长征历史这笔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传承。他十分赞赏本报精心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系列报道,认为这就是为了“不忘过去,继往开来”。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李明文/图

  姚细坤从军履历

  1933-1934年红四方面军93师二七六团机关连勤务员

  1934-1935年红四方面军电台、马夫、饲养员

  1935-1936年红四方面军电台通信员

  1936-1938年红四方面军一二九师部电台通信员

  1939-1940年红四方面军一二九师部电台报务员(培训班)

  1940-1942年红四方面军一二九师电台纠察台报务员

  1943-1944年十八集团军司令部总部新闻台二组组长

  1944年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1944-1945年中央军委二局电台科长

  1945-1950年中央军委二局电台二科科长

  姚细坤的美国女婿哈维

  爱听长征故事

  姚细坤的女儿小波说,她生命中有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一个是父亲姚细坤,另一个就是丈夫哈维。哈维是美国人,来中国前,哈维曾在美国任大学美术系主任、多家美术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他与中国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源于一个展览——中国赴美大型文物展“天子——中国帝王艺术展”,哈维任该展项目部主任。这一年是1985年。

  也是因为这个展览,他与小波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直到1989年喜结良缘,之后就定居在了广州。

  在哈维眼里,红军长征就像一个谜,吸引着他要不断地去探究。红军到哪里寻找食物?穿什么衣服过冬?病了怎么办……哈维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哈维从岳父的回忆中,知道了长征到底有多难,“是难以想象的难!”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只有排除了千难万险的的人才能活下来,可谓九死一生。而姚细坤恰恰就是这些幸存者中的一员,这位中国父亲是哈维心目中的英雄。

  为了把岳父的“红色回忆”记录下来,哈维买回了录音机,一边听岳父讲故事一边录下来,留作资料进行整理。哈维说,老人家的记忆力很好,语汇也很丰富,记得很多细节,比如说过雪山时很冷,朱德就让小红军们靠着牲畜取暖。但由于岳父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一一写下来。所以他就想到利用现代工具,为岳父留下这笔精神财富。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