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坚持“科技立厂”勇创“世界一流”关于法尔胜集团公司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调查市委调研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9:41 无锡日报

  法尔胜集团公司前身是1964年创建的江阴麻绳厂。42年来,公司坚持“科技立厂”方针,围绕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持续创新、自主创新、跨越式创新的成功之路,综合实力连续17年保持全国金属制品行业第一,拥有世界单打冠军产品5个,全国单打冠军产品11个,成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一、科技创新历程第一阶段:从“麻绳”起家到建成全球“钢丝绳”基地。公司创
业之初,主导产品是捕鱼用麻绳。1966年,公司创业者凭1400元创业资金和满腔热血,学习借鉴各地钢丝绳厂生产经验,生产出第一根光面钢丝绳。1978年,他们开始开发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胶带用镀锌钢丝绳,1980年批量生产,结束了我国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1984年,他们成功开发了当时被称为钢丝绳“皇冠”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产品再次升级换代。90年代中期,公司抓住国内外大型桥梁建设机遇,研发生产了大型桥梁用钢丝、缆索,结束了国内大桥钢丝依赖进口的历史。到90年代后期,公司先后建成亚洲最大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桥梁用缆索生产基地。

  第二阶段:从“钢丝绳”进入到“光绳”最前沿领域。2001年,法尔胜公司利用上市的契机,再次进行产业升级,进入到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光通信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五年内构建了包括光纤预制棒、通信用光纤、特种光纤、光缆、光器件在内的光通信产业链。光纤预制棒的成功开发和产业化,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光通信领域的竞争实力。

  第三阶段:从做强主业到拓展新的高新技术领域。近几年,法尔胜公司在做强做大金属制品和光通信产业的同时,坚持与国家产业导向相一致,与国际市场趋势相吻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把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了新材料领域,先后开发了复合管材、形状记忆合金、易切削材料和超导线材等,产品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研发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以该项目为基础,通过引进外资,建成国内一流的形状记忆合金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法尔胜集团公司主产业覆盖金属制品、光通信和新材料三大领域,拥有控股、参股企业40余家,资产总额55亿元。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利税7.2亿元。“十一五”期间,法尔胜公司将瞄准争创金属制品国际名牌的目标,为建设“百年长兴”企业而不懈努力。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志存高远、勇争一流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志存高远、攀高比强是法尔胜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不竭动力。

  树立企业危机感,勇于向自我挑战。企业生存靠产品,产品升级靠创新。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是法尔胜公司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建厂初期,他们不满足生产麻绳,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困难条件下,他们摸索生产出第一根钢丝绳。但是身在传统行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的危机。他们认为,企业要“长兴”,只有牢牢依靠科技创新。为此,他们提出“以人为本、科技立厂”的治厂方针和争创“百年长兴”的发展目标,由此拉开了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大幕。几十年来,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先后开发出了胶带用钢丝绳、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由黑变白”、“由白变黄”的两次升级换代。时至今日,法尔胜公司实现了从“麻绳”到“钢绳”再到

  “光绳”的跨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树立民族责任感,敢于向强手挑战。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有多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企业未来的实力有多强。只有敢于向强手宣战,才有可能战胜对手。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急需的胶带钢丝绳被国外垄断,法尔胜公司决心向国外厂商发起挑战。经过努力,他们终于研发成功,替代进口。“十五”期间,该产品大量出口,2005年,该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55%,跃居全球第一。去年9月,行业内最著名的客户美国固特异公司与法尔胜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长期合同。打破了“钢绳”的国外垄断,法尔胜公司又在“光绳”领域拉开战场。2002年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预制棒并进行产业化。由于法尔胜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国外光通信企业不得不降价争市场,仅此,法尔胜公司每年就为国家节省光纤进口成本40亿元。在此基础上,法尔胜

  公司迅速延伸光通信产业,以技术含量最高的光棒为龙头,形成了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一条完整的民族光通信产业链。

  树立历史使命感,争当创新领跑者。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法尔胜公司认为,企业树立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使命感,与国际强手对话,不但要掌握核心技术,还要善于利用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占领战胜对手的制高点,不断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此,法尔胜公司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在专利方面,他们鼓励科技成果专利化,自1989年申请获得《直进式电镀机组》第一项专利后,公司每年都有一批专利申请,2005年公司申请专利达34项。目前,公司拥有生效专利90多项。在标准方面,从1981年起,法尔胜公司就介入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从制定《橡胶软管增强用钢丝》标准起,先后制定和修订了4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目前正在主持制定《光纤预制棒》国家标准和修订《钢丝绳弯曲疲劳试

  验方法》等5项国家标准。在品牌方面,法尔胜公司经历了从商标到品牌的蜕变过程。上世纪末,尽管市场上对于法尔胜公司的钢绳有口皆碑,但缺乏统一的品牌标识。1998年法尔胜公司通过策划推出了“法尔胜”品牌,英文名为“FASTEN”,意为“拴住”、“连接”。通过“法尔胜”品牌的塑造,使企业形象与产品特质高度统一,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认可。2004年“法尔胜”成为我国冶金行业首批中国名牌。

  2、立足厂情、适度超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市场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检验产品开发成败的试金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法尔胜公司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坚持因企制宜、适度超前的策略,使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既领先于对手,又不脱离客户。

  因企制宜,结合实际搞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消化创新到自主创新的三次跃升。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力量缺乏,是法尔胜公司起步时的最大实际。1978年在对胶带钢丝绳的攻关中,当时厂里没有正式的技术人员,只能靠收集国外样品、技术资料搞模仿创新。产品开发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光靠模仿难以长久,在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技术主动权。为此,法尔胜公司一方面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缆索开发中,法尔胜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合作成立新日制铁缆索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再创新。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斜拉索和悬索主缆PPWS索股生产技术,掌握了缆索的抗风雨振等多项高新技术,申请专利近20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法尔胜公司自主创新的经验和实力。1999年,法尔胜公司联合几家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超导材料的研发,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将我国超导线材生产技术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法尔胜公司自主创新硕果累累,成为我国行业内惟一一家承接两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多个“国家‘863’计划”的生产型企业,先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多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突出市场,适度超前搞创新,实现从适应市场、扩大市场到引领市场的三次突破。法尔胜公司在科技创新历程中的第一次突破,始于开发生产胶带钢丝绳。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前期,他们开发的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为了巩固市场、扩大市场,他们对其不断改进、拓展,目前,该产品占领着国内95%的市场份额。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后续竞争力,实现引领市场,他们涉足了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功能新和应用广泛,被称为“领着市场走”的产品。他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参与研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领着市场走”的拳头产品。

  敢于投入,持续不断搞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三次跨越。科技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需要胆略,需要顽强的毅力。法尔胜公司成立40多年来,认定“科技创新”这条道,义无反顾,持续不断地投入,不因风险而不为,不因失败而不为。他们认为,敢于投入是前提,持续投入是保证,没有投入就谈不上创新。上世纪70年代末,法尔胜公司开发胶带钢丝绳是在国内几家知名企业均告失败的背景下起步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法尔胜公司作出了当时不少企业认为的“大胆之举”——贷款260万元,负债经营。结果,“借鸡生蛋”取得了成功,“敢于投入”使法尔胜公司在科技创新中掘到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信心。随后,法尔胜公司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加大投入,加快产品研发,不断在“新”和“优”上

  下功夫,先后开发出胎圈钢丝、航空钢丝绳、不锈钢丝绳、预应力钢绞线等产品,建成了不锈钢丝生产基地、现代大型路桥用新材料生产基地。“十五”以来,法尔胜公司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占企业销售额的3%左右。

  分门别类,突出重点搞创新,实现产品在三大领域的新提升。法尔胜公司根据所涉及的金属制品、光通信和新材料三大领域不同情况确定了不同创新重点。在金属制品领域,法尔胜公司已有40多年的历史,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因此,他们以自主创新为主,强化基础研究,在工艺机理、装备研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集成,保持和扩大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在光通信领域,针对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实际,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力争在特种光纤等局部领域寻求突破,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在新材料领域,突出孵化创新,充分利用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这一载体,跟踪研发,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创造新的增长点。由于科技创新的重点突出,法尔胜公司不仅在金属制品主业内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而且在光通信、新

  材料领域里塑造了新的行业优势。

  3、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研发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集团公司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86年,法尔胜公司就建立了国内同行业第一个专业技术开发机构——江阴金属制品研究所。1998年,成立江苏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二是检测中心和下属公司的研发中心。法尔胜材料测试中心固定资产投入达1000多万元,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其检测报告得到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认可。法尔胜集团下属公司成立研发部门,分别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三是企业职工层面的小改小革。他们充分发挥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破除“科技人员只管技术、工人只管干活”的观念,大力开展群众性技能竞赛活动,企业

  员工钻研技术、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在企业外部建立创新孵化平台。创新意味着风险,创新需要付出代价。如何降低风险和代价?法尔胜公司积极尝试建立新的创新平台。2005年,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斥资1.2亿元建设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园,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既为江阴市所有企业提供创新平台,帮助江阴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又为自身的产品开发搞好技术储备,减少研发风险。目前,法尔胜公司新材料领域的一些科研攻关项目已经进驻创业园,并且初显成效。仅替代铝合金产品的镁合金压铸产品,预计明年可实现销售2000万元、利润500万元。创业园在为面上企业服务的同时,已成为法尔胜公司创新的新平台。

  4、打造一流人才团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建设一支理念超前的经营团队。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家站得多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透视法尔胜公司42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在其成功的背后,有一支思维前瞻、敢于接受挑战的决策团队。团队的领头人周建松认为,创新,是指思考前人没思考的问题,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说,法尔胜公司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周建松超前的理念和辛勤的汗水。但在成功面前,他们没有陶醉。他们认为固步自封是创新的阻力,锐意进取是创新的活力,企业达到新的高度后只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走向长盛不衰。正是在这种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理念的引领下,他们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建设一支技术领先的研发团队。法尔胜公司认为,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设中,他们始终坚持以制度引人,以事业用人,以感情待人,以环境留人。集团公司目前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4名、博士12名(其中“海归”博士4名)、硕士50多名,其中教授级高工6名。法尔胜公司在江阴最早提出给高级知识分子安家费,并落实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启了方便之门。为激励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技孵化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拔尖人才选拔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了每年1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在工作中,法尔胜公司对人才坚持“给舞台、给角色”,奉行“失败了给鼓励,成功了给奖励”。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

  员。仅2005年度奖励金额就达到275万元。人才,喜欢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心灵的归宿感。法尔胜公司不仅注重物质上的奖励,更注重感情上的沟通和内部氛围的营造。2001年,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后学位的谭佃龙就是被他们的诚心感动而来到法尔胜公司的。目前,他负责的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近5年来承担了6项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技工团队。“欲创名牌产品,先塑名牌员工”。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法尔胜公司十分注重职工队伍建设。他们将员工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的长兴连在一起,从员工进厂那一天起,就倡导一种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企业文化,让“我与企业同成长”成为融化在员工血液中的精神动力。他们通过培训和岗位锻炼,在生产一线中发现和挑选人才,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动态的再学习机制,先后与哈工大、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办班,对公司一线骨干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对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员工还分别选送出国考察、深造。近年来,公司每年派遣员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次以上,邀请专家来公司讲学10次以上。

  5、广泛利用各种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用足国家政策,注重借资发展。法尔胜公司注重把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与国家的各项科技计划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仅“十五”期间,公司就先后承担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不仅争取到了科研资金,更重要的是把握了企业科技创新方向,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在更高的起点上与外资合作,突出借智发展。法尔胜公司在科技创新中树立世界眼光,积极与全球竞争对手合作。在合作中,他们不是停留在引进资金上,更注重“借智”,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贝卡尔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也是法尔胜公司合作伙伴和最强竞争对手。法尔胜公司通过与其合资,跃上了国际钢帘线市场平台,不仅将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技术向前推进了20年,更重要的是法尔胜公司看到了自己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强手的差距,找到了奋起直追的标杆。通过努力,法尔胜公司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全球同行业的一流企业。

  用新的模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借技发展。企业搞科技创新,离不开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法尔胜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积极探索更易于提升产品层次和转化效果的合作模式。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他们变点对点为点对面的合作方式,即在某一产品的研发中,与全国该产品领域内最顶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拉网式、辐射状的技术合作。在分配制度上,他们采取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形式,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近年来,法尔胜公司开发的钢塑复合管、超导线材等,就是这种合作模式的结晶。法尔胜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不满足于国内合作,还积极走出国门,寻求国际合作。今年6月18日,法尔胜技术开发中心产品室主任带着公司最新的科研课题——微合金化钢丝的生产研发,远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合作之路。微合金

  化钢丝一旦研发成功,将以其高性能替代传统钢丝,市场前景广阔。法尔胜公司依托国际一流高校,直接参与最尖端技术的研发,又一次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三、几点启示

  1、企业科技创新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目标定位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追求。法尔胜公司从一个手摇麻绳的传统小作坊发展成为金属制品行业全球领军企业,靠的就是不甘落后、勇争一流的远大抱负,靠的就是挑战自我、不畏强手的拼搏勇气,靠的就是在不同阶段找准不同的目标定位、不断提升发展标杆。方向明,才能决心大、措施实、收效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只有树立远大志向,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敢于攀高比强,勇于争先进位,企业才能不断缩短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实现后来居上,在争先率先上取得新突破。

  2、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径。回顾法尔胜公司科技创新之路,我们感到,他们在创新中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快,而是不断寻找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空间,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创新,从而逐步实现了从模仿创新、消化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嬗变。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同样可以实现“产业高端化”,关键是寻找培育优势、发挥优势的合理路径。法尔胜公司科技创新之路告诉我们,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必须在充分释放内在潜能的同时,积极整合企业外部各类资源,用足政策,巧借外脑,善用外资,放大集聚效应,形成创新合力,实现科技创新的跳跃式发展。

  3、企业科技创新贵在持之以恒。创新永无止境。法尔胜公司数十载的创业创新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持续奋进的历程。法尔胜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创新不能一劳永逸,创新需要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投入机制,持续投入、不断追求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只有科学投入、理性投入,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抢占制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只有敢于投入、善于投入,才能实现新的跨越,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

  4、企业科技创新重在以人才为本。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企业最终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法尔胜公司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厂理念,构筑了强大的人才高地。法尔胜公司的经验启示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机制。要搭建平台,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价值,给人才以创新的舞台;放心放手,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主动性,给人才以创新的动力;强化激励,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潜能,使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5、企业科技创新有赖企业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企业之魂。创新力来自于凝聚力。法尔胜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个宽容失败、鼓励成功的氛围,离不开一个团结奋进、凝心聚力的环境。文化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人企合一的归宿感、荣誉感,培育一种永不满足、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起充分包容、相互理解、善于沟通的氛围,企业的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创造力才能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执笔:王安岭、李沛、王福洲、程筱栋、潘海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