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走长征路为人生攒下最宝贵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1:30 上海青年报

  “我们不用破关夺隘,也不必抢险飞渡;我们身后没有追兵,也没有亲临枪林弹雨的战场。但是红军那英勇艰苦的精神,那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样的一段重走长征路给了我们年轻人太多的启示。”

  由团市委、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薪火长征路大型青年行动”报告会20日在上海举行。

  跋山涉水体验长征艰辛、寻访老红军回忆峥嵘岁月,收集孩子心愿为乡亲义诊……

  来自复旦大学、杉达学院、杨浦区团委等7名长征小队队员讲述了他们在“薪火长征路”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记者 汤琦琳)

  体验:跋山涉水感受长征艰辛

  ●工技大长征小队的成员穿草鞋徒步到达泸定桥●上师大长征小队经过57个小时颠簸来到四川跷碛县

  在四川摩西镇,工技大长征小队的每位成员换上了5元一双的草鞋,开始了前往泸定桥那53公里的路程。

  为了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长征小队事先给设置规定:每人要背20斤的包,每人一天只能吃两块压缩饼干,在路上除了可以买些水外,什么都不允许买。

  “穿惯了球鞋的我们,刚开始走的时候,只觉得草鞋有点扎脚,但感觉还是挺轻便的。”有了良好的感觉,长征小队唱着歌精神饱满地向目的地泸定进发了。然而没过多久,漫长的山路和火辣的太阳开始让队员们感到体力不支,刚才还觉得轻便的草鞋现在却觉得越发扎脚,有些人的脚上已经磨出了血泡。“我们才走了多少路,就已经这样了?”重新换上球鞋后,队员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当天傍晚,经过12小时、53公里的徒步,长征小队终于到达了泸定桥。皮肤晒黑了、双脚起泡了,队员们对长征有了深层的体会。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当年红军曾翻越过十多座雪山,而最著名的当数夹金山。上海师范大学长征小队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经过57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四川跷碛县,来到了夹金山前,这也是他们“长征”开始的地方。

  “我们经历了人生从未体验过的艰辛。”队员们说,除了体力透支,饥饿缠身之外,他们还尝到了被蚂蟥围攻的滋味。4116这个高度,让他们体验到了什么是长征的艰难,同时他们也占领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地。

  寻访:聆听老红军那感人的故事

  ●37名船工助红军3天内渡过金沙江摆脱敌人围堵●9旬老人回忆当年兴国人民用山歌鼓励男儿上战场

  在上海杉达学院长征小队队员的手中有四个盛满泥土的瓶子,这些在红军长征路上采集而来的泥土,都蕴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一瓶泥土是在金沙江边采集的。”队员们了解到一个故事:1935年5月,红军在37名船工的帮助下用7条小船,短短三天之内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经过资料查阅,当年的36名船工大多相继去世,只有一人健在,他就是张朝满。8月4日,长征小队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张朝满老人的家,刚踏进门槛,映入眼帘的是老人的遗像。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刚刚去世半个月。

  得知老人生前还会时常到离家仅一步之遥的金沙江边走走看看,长征小队也来到江边,面对着滔滔江水和依然在江畔伫立的“将军石”,张老的女儿向队员们讲起了当年红军渡江的往事。

  为了追溯长征的源头,复旦大学长征小队找到了亲身经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经90岁高龄的杨辛凤。杨辛凤不仅跟着哥哥参与了长征,还是当时的扩红干部。那时兴国扩红宣传的主要方式就是兴国山歌,老人用地道的方言哼唱起了70多年前“扩红”时候响彻当地的山歌《十劝郎》、《十劝妹》。

  “当时兴国人民就是唱着这些歌曲,劝自己的父亲、丈夫、亲戚、邻居参加红军。”就这样,复旦大学长征队一站一站地走访、收集、体验,用心倾听每位老红军的故事。

  ■感悟

  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在这次长征路上,各个长征小队除了亲身体验长征之苦外,还为贫困孩子送上图书,为当地资助建设水塔,为众多乡亲义诊。

  队员们说,重走长征之路绝不仅仅是走一段路这么简单。胸怀民族命运、执著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精神是贯穿在每一个长征故事中的共同力量,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一生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建工集团:长征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长征”,我们青年人应该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杨浦区团委:在乘坐的车上,我们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注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过去是辉煌和深沉的,她的未来又是充满希望的。想起贺老的《回延安》,想起那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这次经历让我们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也使我们对今后人生的“长征”有了更新的理解。

  中医药大学:长征路上的义诊,长征路上的手术,长征路上的体验和感悟,都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每当回想起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就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把青春、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