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父亲长征故事感动家中几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3:59 深圳特区报

  红军老战士袁琉璋亲属深情讲述前辈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父亲长征故事感动家中几代人

  人物简介

  袁琉璋,1912年出生在河南密县彭岗村。21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9年任炮兵排长,1941年任连长,1943年被组织安排到军鞋厂当了一名普通制鞋工。1948年退役后在一大型仓库当保管员兼传达员一直到退休。现居住在济南市槐荫区,育有3个孩子。

  秋日的泉城天高云淡,记者专程来到泉城采访老红军战士袁琉璋及其家人。

  虽是95岁高龄,但这位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饱满,布满皱纹的脸庞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历尽沧桑,久经沙场的老战士。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十分高兴,紧握记者的手说:“我很高兴!”于是,记者开始了采访。

  加入救助穷人的军队

  袁琉璋老人的小儿子袁万柱现年50岁,他告诉记者,其父1912年出生在河南省密县彭岗村,当时家境十分贫穷。袁琉璋11岁时,便随父亲和他兄长到湖北荆州要饭。没想到,其父却病死途中。

  袁琉璋21岁那年,其母又病倒。他只身到50里外的郑州城里买药。进城后,两个当兵的走了过来连推带拉地把他弄到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已经有两三百号人,从大家的哭闹中,袁琉璋明白自己被抓了壮丁。

  袁琉璋被抓壮丁之初,还能吃上粗米饭,不久什么也没得吃了。于是当官的便说,出城不远就是红军的地盘,到那里找饭吃去吧。说完就带着他们下乡抢粮去了。进了一个村子,只见烟火不见粮,甚至连个老百姓的影子也找不到。走了一天,什么粮食也没见到。正当大家饿得难受时,四周突然响起枪声,袁琉璋所在团一枪没放就悉数被俘。

  不久,红军领导前来看望被俘士兵,并给他们每人发了3块大洋。当时南方正值雨季,又多发了6角钱买雨伞。红军战士还给他们讲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救助穷人的故事,提出谁愿意加入红军就站出来。在场的人一听,都高兴地站起来排成了队,各人报着自己的姓名编成了班、排、连,袁琉璋就这样走上了革命之路。

  长征途中成神炮手

  大概是在1933年10月,当时蒋介石调集大军对“苏区”进行“围剿”。此时,入伍半年的袁琉璋已是彭德怀手下红三军团炮兵连的一名迫击炮手。副连长饶景刚介绍他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袁琉璋便经常参加学习,知道了很多革命道理。1934年8月,连党代表找袁琉璋谈话,宣布他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二渡赤水时,身为迫击炮手的袁琉璋立下赫赫战功。当时,红三军团彭德怀军团长先派一支部队从娄山关西侧迂回打击那一带的国民党驻军,之后又派一支部队爬上大尖山居高临下打击敌人。正是在这里,袁琉璋用迫击炮打了一场漂亮仗。首长命令他用3发炮弹把敌人一个前沿碉堡打掉,可他两发炮弹就将它干掉了。

  碉堡虽然被打掉,可敌人仍在顽抗。正当他准备用第三发炮弹打击这些顽抗敌军时,炮弹却哑了火,弹药手立即帮他倒出哑弹并赶紧换上新炮弹,这一炮终于将敌人阵地打没了声,红军战士立即冲上去,将敌人全部歼灭,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此后,袁琉璋不断用迫击炮打击敌人,屡立战功。

  扛着炮筒爬雪山

  爬雪山时,袁琉璋曾与其他两名战友轮流扛着一门“八二”式迫击炮炮筒,48斤重的炮加上个人背包、米袋,真不轻。加之山上缺氧,走几步就喘不过气来。这时,一阵暴风雪吹过来,走在袁琉璋前面的一位战友被大风吹倒,他下意识地松开了手中的炮筒,自己却被风雪吹到了万丈悬崖之下。老袁见状,赶紧上前抢人,遗憾的是他没能挽留住战友的生命,无意中却把迫击炮接了过来,接着他拼命走完了山路,最后抱着迫击炮连滑带跑地下了山。

  过草地时,地上长满了草,一望无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他们初入草地,不知草下还有臭水污泥。袁琉璋亲眼目睹一名战友陷下去,别人去救他时,结果越陷越深,两人都不幸牺牲。大家这才知道探着脚走路,晚上宿营也要找地势高的地方。

  过草地前,他们缴获了敌人的“七五”式迫击炮,其威力比“八二”式大很多。他们如获珍宝,然而“七五”式比“八二”式要重近一倍,一个人很难扛着走。于是,袁琉璋和几名战友一合计,最后决定找两根竹竿抬着。

  进入草地第三天,罗荣桓等几位首长从后面赶上来时看到这一情景,便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让大炮坐花轿啊!”老袁说:“抬着它走路,竹竿上下晃动,比杠着走轻松多了。”

  红军过草地前,每人都带了一些炒面。但进草地不久,许多红军战士的干粮就吃得差不多了,袁琉璋便把自己的炒面拿出一部分分给大家吃。第四天,他的米袋子就空了。他见有人在草地上找野菜吃,自己也跟着效仿,结果人多菜少,什么也找不到。

  到了第五天,有人把腰上的皮带解下来泡着吃,袁琉璋没有皮带,便把补在鞋帮上的两块皮子割下来吃了。

  第六天天刚蒙蒙亮,部队又上路了。不久便传来消息,前卫打退了来犯的敌人骑兵,还打死了不少战马。由于袁琉璋和战友抬着迫击炮走得慢,等他们赶到时,前边的同志给了他们一条马腿吃!吃完马肉后,他们感到有了精神,终于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关。

  6平方米小屋住了30年

  据袁万柱介绍,1947年,其父在组织的安排下,与来自沂蒙山区的母亲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虽然平凡,但其乐融融。1948年,济南解放后,父亲被调到省属的一个大仓库看管机器、被服,职务是保管员。当时,仓库大门没有人管,他便兼任了传达员。没有宿舍,他就把门口的一间6平方米房屋整理出来,这里既是传达室,也是他们的家,一住就是30年,他和姐姐以及哥哥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1988年,政府确定父亲享受厅级干部待遇,工资执行行政14级标准,还给他分了房子。所以,他们全家一直都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袁万柱说,父亲长征的故事感动着家里几代人,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袁琉璋战友王汇川老人的大力协助,特此鸣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