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务员门槛“遇冷迫降”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9:50 扬子晚报

  鉴于时间过了一周报名者还是寥寥无几,这两天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近10个部门相继调低一些岗位的报考要求,其中部分是将博士、硕士的学历要求降为本科,部分是取消“基层工作经验”的限制。这一“遇冷迫降”向世人展示了这些部门的务实和果断。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些遗憾。

  “公务员热”世人皆知,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平均录取比例50比1,除了少数边远地
区的个别岗位外,报名时门可罗雀的现象很少出现。然而,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恰恰出现了不少岗位报名稀少的“反常”。不过,这种“反常”未能持续多久,在相关部门调低报考要求后,原本报名稀少的岗位人气立即上升。这说明,“冷”的背后并非因为大家不愿报,而是门槛太高报不了。

  说起就业,大学生常说两个“想不通”:一是想不通很多岗位明明本科甚至专科就能胜任,为什么非要硕士、博士?二是想不通用人单位明明知道要招的是应届大学生,为什么还提出“工作经历”的要求?前一个“想不通”,迫使很多大学生加入考研潮,追逐高学历,于是“人才高消费”渐成社会现象;后一个“想不通”使部分大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宁愿“零工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社会舆论都呼吁要转变人才使用观,抵制“人才高消费”,要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

  公务员考试社会关注高,在倡导科学的人才使用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里人才标准理应是“能本科则本科,能专科则专科”,“人才高消费”在这里没有市场。遗憾的是,个别部门以及少数地方的公务员考试并未能抵制“人才高消费”的消极影响,把“机关工作要求高”中“能力要求高”、“素质要求高”的本来含义简单理解为“学历要求高”,本科生只能望洋兴叹。

  拒绝“人才高消费”同“厉行节约”、“倡导节能”、“自主创新”等观念一样,需要政府的身体力行。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者身份决定传播效果,身份越高说服的效果越好。古语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以及现在的“明星效应”、“专家效应”无不说明这个道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要倡导“拒绝人才高消费”,政府公务员考试就应该作出表率,摒弃“高学历”倾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