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光明的延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22:47 央视《东方时空》 | |||||||||
父母兄嫂围在贺福平床边 贺福平躺在床上接受采访 第一集 同期声:贺福平:我也一再强调,如果我不捐这个眼角(膜)的话,我就到了九泉地下也不安宁。 解说:贺福平7年前因伤瘫痪在床,医生诊断为高位截瘫,认为他活不过五年。但是他
解说:由于长期瘫痪在床导致身体脏器衰竭,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 解说:就在大家为贺福平的治疗发愁的时候,一直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贺福平却提出了一个愿望,就是死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解说:当贺福平说出他这个愿望的时候,遭到全家人的反对,连与贺福平相依为命在他认为最理解他的女儿也提出反对。 女儿:我害怕,我不想失去爸爸。 解说:贺福平是在一次带女儿贺琪游泳时受的伤。当时贺琪只有十岁,过去父亲是女儿的依靠,而现在女儿成了父亲的希望。 解说:为了捐献眼角膜的事,父女俩已经几天不说话。 同期声:下辈子我们还做父女你要不要我。(一场戏) 下辈子我们还做父女你要不要我。 [母亲的镜头 解说:儿子病重最难受的莫过于母亲了,而儿子提出要捐献眼角膜,让思想传统的父母更觉得无法接受。 母亲:说老实话受了那七年的痛苦呀,一死完就把眼睛挖了,这哪行,我说你完完整整的说句话走吧,不用再说了。 [救护车上医生抢救 解说;贺福平突然昏迷,又一次被送上急救车,经过医生和护士的全力抢救,他苏醒了过来。医生告诉家人贺福平剩下的日子不会超过十天,贺福平要求回家,希望在家里度过他生命最后的日子,并且再一次对家人提出了捐献眼角膜的愿望。这次家人和女儿绝望地看着虚弱的贺福平,什么话都没有说。 解说;但是回到家后的贺福平不吃不喝。 母亲:不吃不喝,我一到吃饭时间我也着急,我说你不吃能行?(他说)你别问我这个,我决定不吃就是不吃。 贺福平:继续给他们施加压力。 解说:对贺福平来说,捐献眼角膜是他即将消逝的生命中最后的愿望,如果家人不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他将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解说:这一天,全家人又一次聚到了贺福平的床边,最后母亲做出重要的决定。 母亲:我说那要是就这样,人家本人是愿意这个愿望的,我说孩子临终前有这个愿望,我说那我们也没有意见,我们就这么痛快,我们说没意见。 贺福平的笑容 解说;第二天贺福平的哥哥开始寻找有关部门。 哥哥:哎,红十字会吗?我弟弟想无偿捐献眼角膜。 解说:贺福平的哥哥四处打听能接受眼角膜的地方,让全家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一连联系了十几家单位,却没有一家愿意接受贺福平无偿捐献的眼角膜。 解说:眼角膜是眼球中直径12毫米的透明晶体,相当于近视患者戴的隐形眼镜,如果眼角膜受到损伤,发生病变,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但通过将健康的眼角膜移植到角膜病患者的眼球,失明的眼睛就会重见光明。世界首例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就是眼角膜移植(找图片),距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我国的眼角膜移植也有近60年的历史。但眼角膜移植的难题是如何寻找到活体角膜。 解说:贺福平所在的大同市,从来没一家医院做过角膜移植手术,因此医院也没有需要角膜移植患者的记录。而眼角膜从捐赠者的身上取下,在具备特殊条件的眼库里只能保存7至10天,而大同也没有这样的眼库。 解说:谁也没有想到角膜捐赠是如此困难和复杂的事情,看着躺在床上满怀希望的贺福平,谁也不敢告诉他真正的原因。贺福平的家人在失望与无奈中继续寻找和等待受捐者。贺福平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来日无多。 解说:为了不使贺福平最后的心愿落空,贺福平的家人决定借助当地的媒体寻找眼角膜的受捐者。 医生:各位朋友,大家好,我现在向大家宣布一则消息,我们大同市机车厂技校一位老师他现在正处在病危之中,我们的贺老师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去世之后,将他的双眼角膜无偿的捐献给有双眼疾患的患者,如果有这方面疾患的患者,请及时尽快与我们联系。 解说:在媒体报道后不久,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就来了一位眼疾患者。但检查之后医生发现,由于这个患者失明的时间太长,他视觉神经的发育受到了影响,即使得到了贺福平这对健康的眼角膜,这名患者也不可能复明了。 解说:突然有一天,贺福平的家人从电视中看到了关于眼角膜捐献的报道。而报道的主角是深圳一个姓姚的医学博士。 母亲:一看电视就看见说是深圳有个姚博士正在讲眼角膜,他(贺福平的哥哥)拿起电话手机就是给联系。一联系的话姚博士相当高兴,坚决支持,行行、行行,我们蛮可以支持你这一点。 解说:深圳的姚博士能找到眼角膜的受捐者吗?贺福平的心愿能完成吗?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