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云南通海千年古城被埋没 五大机关为保古城腾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1:22 国际在线

  千年古城缘何被埋没?

  通海五大机关为保护古城腾地

  历史

  每日两千马帮进出通海

  完整建筑保留千年古城

  通海——一座千年古城,迄今为止仍然保留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

  漫步在通海县城,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建筑之间,藏着一座座明朝或清朝时的古民居,使人感觉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城,却由于历史规划的缺失,长期被埋没于凌乱的钢混建筑背后,致使幽深的古城历史文化终不见天日。幸而,随着通海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启动,这座沉睡了多年的古城,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深邃和美,尽皆展示在世人面前。

  交通要道 每日两千马帮进出

  通海地处滇中,县城距离昆明125公里,距玉溪40多公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从通海境内通过。早在几年前,通海就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临山依水,秀山紧靠其南。通海县城位于一条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的黄金古道上,是南下交趾(今越南),北入滇中,再入巴蜀,西与滇西、缅甸、印度相连的交通枢纽之地。

  据通海县志记载,唐朝初期,唐王朝的统治力量从“安南(越南河内)”经过“通海”,到达“拓东城”(今昆明)和“大理”,从而紧紧地控制了云南,巩固了云南的统一。通海就是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为滇南地区最早的城市,也是那个时候中国南方最远的城市。宋代大理国时期,通海已经兴起纺织、铜器制造等手工业。明代在这里戌兵屯田,大批江南军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纺织、制革、马具等手工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清代,通海成为棉布生产和交易的中心,各种产品商号高达500余家。

  由于通海地处滇中交通要道,因此在明清时期,每日进出通海的马帮达到了2000多匹,个就销往内地的大锡、从越南进口的洋火、内地销往国外的土特产品等,都在通海聚集,通海也因此而逐渐繁荣昌盛。

  古城记忆 大量民居保存完好

  明清时期,通海是滇中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为如此,通海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早在明代,通海县城财神庙一带便商号林立,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省的商人,均在通海设立了会馆。于是,一些建造精美的私家花园、书阁、文庙拔地而起,形成了现如今通海古城的主要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 诗词歌赋挂满厅堂

  通海古城不仅留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这些古民居也形成了通海古城独特的文化价值。

  通海人民喜爱栽花,古民居以“一颗印”式建筑风格为主,这些古民居中的亭台、水榭、长廊、庭院、枋柱、花桩、盆景、木雕、壁画、古琴、碑林、古池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成为古城人生活中最为优美和永恒的部分。更令人称绝的是,这些盆景壁画每家互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庭院美景。可谓“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通海人民酷爱诗词歌赋,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民习文之风盛行。在通海古城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栩栩如生的壁画,扁联、诗词歌赋挂满了厅堂。然而,通海古民居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既厅堂中不挂诗词歌赋则显得低俗,没有文化;如果壁联太多却没有出自名家之手,则又显得太庸俗,因此主人往往不惜出重金请人代笔。在如此深厚的文化蕴涵下,通海曾出过37名进士,600多名举人。直至今日,古城的老人们也不时在自家院中吟诗作对,享受儒雅生活。

  附:通海古城部分老宅民居

  杨氏民居、孙氏民居、曹氏民居、赵家大院、黄家大院、高家巷、马家巷、周家巷等。

  现状

  规划缺失导致古城埋没

  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争地

  多年来通海的城市建设一直未能脱离原有的古城旧址,致使大量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争地,通海的城市建设一直都在边拆边建的基础上进行。拆来建去,通海县城几百年来的建筑杂揉在一起,凌乱而拥挤,致使大量千年古宅淹没在城市的钢筋混泥土之中,终年不见天日。

  现代建筑与古宅争地

  通海秀山远近闻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通海古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被藏在了深闺之中。

  通海县地少人多,25万通海人围湖而居,人均耕地仅0.77亩,是玉溪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土地资源在通海县城所在地显得尤为稀缺。通海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告诉记者,通海古城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3.5万人,居住人口密度很大。人口密度大自然引发了房屋的强烈需求,于是,一栋栋现代化的钢筋混泥土建筑,逐渐取代了“一颗印”式的古代民居。在此期间,许多明清古民居在原址上被推倒重建,从而造成了现如今通海县城明清古宅与现代钢混杂糅相间的不伦不类。

  于是,当我们穿梭于通海县城的大街小巷时,突然会发现一栋建筑特异的古民居,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这样保存完好的清明古宅被藏于深闺,不仅有些可惜,更由于未被重视,导致年久失修,湮没了其本身的美与深邃。

  规划缺失古城遇压力

  通海古城依秀山而建,以著名的“聚奎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通海县城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通海城交通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则以一条条青石板路连接而成,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然而,随着通海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原先的交通格局已不能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86年我们做县城规划时,当时私人几乎没有轿车,县委政府的车辆也寥寥可数,交通几乎没有什么压力。现在,通海拥有5万辆机动车,加之我们又是通建路的过境地,来自红河州等地的过境车辆越来越多,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通海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说。随着通海县城交通压力的剧增,越来越多的古民居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造,古城失去了它本来的风韵。

  通海县城历史规划的缺失导致了古城被掩埋的厄运。据张锦坤介绍,通海县1986年所作的城市规划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的。按照该规划,2000年时通海县城面积要达到2.18平方公里。而实际情况是,到了1995年时,通海县城的面积就已超过2.18平方公里,比该规划足足快了5年。于是,在县城总面积没有得到相应扩容的情况下,古城慢慢被挤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保护与发展间挣扎

  通海县各大机关单位都位于县城中心,是古城的核心位置。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启动了住房改革后,县城内各单位、企业都在办公地点附近建盖住房,大量的私人住房也都在此时拔地而起。由于通海县城本身的高密度建筑,古城在现代钢混建筑中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此外,自明清时期开始,通海的中小企业就非常发达,处于交通要道的县城企业尤其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从家庭小作坊开始,慢慢壮大,逐渐扩大生产规模。而原有厂房由于大都被民居包围,因此在扩张中,和古民居的保护便发生了冲突和限制。

  目前,随着玉溪市打造五山一村滇中旅游线路的提出,通海在获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基础上,将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工作的展开,除了能够有效地保护通海千年古城,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通海旅游业。然而,通海古城的改造却步步维艰。目前古城一些老房子大多空置,其中一些由于年代久远,产权已不太清晰。“面对如此多的常住居民、如此密集的建筑,要改造通海古城,非常不容易。”张锦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愿景

  五大机关为保护古城腾地

  谋划古城新蓝图

  随着最后一块砖瓦落地,通海县人民政府大楼拆除工作宣告结束。为保护古城,今年通海人代会上,通海县通过了《新建行政中心》等三个决议。按照这些决议,通海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五大机关将退出通海古城核心保护区,迁往城西建盖新的行政中心。而其原址上,将重建仿古建筑,使整个古城的原貌得以恢复。

  重建 “政府引导,居民联动”

  从去年开始,通海古城便开始对连接秀山公园的文庙街进行了改造。在改造中,文庙街临街房屋统一为清一色的仿明清建筑。此次对文庙街的改造采取的是“政府引导、居民联动”的方式,改造费用以居民为主,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改造后房屋所有权仍然归居民所有。“在此次改造中,我们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政府一共补贴了50多万元作为原住户的装修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海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说。

  如今,改造后的文庙街焕然一新,南与通海秀山、文庙景区连为一体,北则与南街相连,直通古城中心“聚奎阁”。目前,通海古城正在着手对东街进行改造。按照通海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通海随后还将对西街等其它几条街道进行改造,最终形成以“聚奎阁”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街为延伸的古城建筑群。除了重建和修复明清古民居,通海还将打通从秀山到杞麓湖之间的通道,从而使秀山和杞麓湖水天相接,相互辉映。

  在整个古城重建规划中,通海还拟建具有古典风味的宾馆、花椿景观区、古董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等古建筑,并恢复具有悠久历史的原杞湖书院。

  愿景 五大机关为古城腾地

  通海县五大机关位于古城中心,是古城的核心位置。目前,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已经拆除完毕,不久之后,通海县县委、人大、政协、纪委以及这些机关的职工宿舍也将从旧址上搬迁。除了五大机关,一起退出古城核心保护区的还有交警大队、国税、地税、武装部等12个部门,拆迁面积近3万平方米。“我们的计划是以新区的建设来带动古城的重建。通海县五大机关及相关单位退出古城核心保护区后,这些机关、单位以前所占据的黄金地段将还给通海古城。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分解,老县城面临的压力将得到很大缓解。”通海县县委书记夏立洪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

  夏立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五大机关退出古城核心保护区后,企业的搬迁也将陆续展开,这对解决企业扩张用地、缓解古城改造压力无疑是一件双赢的事。按照通海县县委政府的新思路,今后,位于县城中心的企业将向工业园区转移,其中,有一定污染的企业将迁往里山工业区,无污染的食品加工类企业将迁往曲陀关工业园区,这样,既解决了这些企业面临的扩张难题,又进一步缓解了古城改造面临的压力。

  资金 机关旧址拍卖净收6千万

  机关搬迁和古城重建修缮的资金从何而来?通海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表示,五大机关拆迁以后,其处于黄金地段的原址将被拍卖。根据通海县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通海将在被拆除的县政府旧址上重建仿古建筑。张锦坤告诉记者,仿古建筑将不超过3层,一楼为铺面,二楼为民居。“我们经过初步调查,建好后的楼房,二楼和三楼每平方米可以卖到6000元/平方米,而一楼的铺面乐观点估计也可以到10000元/平方米左右。”张锦坤说。按照张锦坤的估计,拍卖了这些机关单位处于老城区的黄金地段后,将有不低于6000万元的资金回收,这笔资金将用于新区的建设和老区的改造。

  除了机关旧址的拍卖改造,通海县城新区将建盖1300多套职工住房。这些住房建好以后,除可改善机关干部、教师的居住条件外,住房出卖所得资金也将为旧城改造提供资金来源。“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拆或建,都将产生大量税收,为政府开辟新的税源。”张锦坤说。

  当然,通海古城的重建和修复工作也将促进通海旅游业的发展,为通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一份根据《通海县“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行预测的、来自通海县文化局的非正规报告显示:按照上限方案,在“十一五”期间,通海国内游客量可达77万人次左右,年增长率为12%,海外游客可达800人次左右,年增长率17%;按下限方案预计,至2010年,国内游客量达62万人次左右,年均增长率7.74%,海外游客785人次,年均增长率14%,旅游业总收入2.1亿元,年增长率为16%。

  如今,通海古城日渐复苏,仅今年上半年,通海就实现旅游总收入6509.9万元。旧通海,新景象,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生活新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