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虽养殖成功但重返市场依然困难重重 松江鲈已入长江却难“入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9:00 上海青年报

  素有“十大名鲜”美誉的上海特色“松江鲈”已经从市民的餐桌上消失了20多年。专门从事“松江鲈”育种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今年成立了本市首个“松江鲈”养殖场,计划在冬季到来时将在外地养殖成功的“松江鲈”的“儿女”运回上海,不过尽管如此,“松江鲈”要重返故乡上海依然困难重重。

  (记者 顾佳)

  【绝迹】

  “莼菜鲈鱼烩”用塘鳢鱼代替

  据资料记载,“松江鲈”在长江口附近的松江尤多,是上海市著名物种。

  就是这种在上海出名的鱼类如今在上海已经难觅身影。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松江鲈”分布的东南沿海地区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水坝、捕鳗、人类活动频繁、污染,破坏了“松江鲈”的生存环境,阻断了其产卵洄游线路,使得“松江鲈”在上海绝迹。“松江鲈”消失后,用来招待国宾的“莼菜鲈鱼烩”等等上海名菜也遭遇了尴尬,20多年来,大厨只能用“松江鲈”的同族“塘鳢鱼”代替它制作并菜肴。

  【寻找】

  数年周折外地找回野生种群

  1999年,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终于在鸭绿江流域和山东文登一带找到了“松江鲈”的两个种群。为了保护已经濒临灭绝的“松江鲈”,科研人员立刻将少量野生“松江鲈”运回上海,安置到横沙岛一带,并且在山东文登同时展开了野生“松江鲈”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野生“松江鲈”的人工繁殖去年取得了成功,今年已经开始小规模的养殖,“松江鲈”终于有机会重返长江口在上海恢复野生种群了。

  【重现】

  没立项仍难重返市民餐桌

  虽然突破了科研关口,“松江鲈”回归自然却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王金秋博士告诉记者,作为“松江鲈”的研究者,她最大的愿望是让“松江鲈”重返市民餐桌。要做到放归自然,必须开展大规模养殖,并且要拿到销售“松江鲈”的通行证。

  目前,在王金秋的带领下,两名生物专业的应届大学生罗武松、汪锋通过自筹资金,并得到复旦大学创业基金的支持,今年8月,“松江鲈”养殖场在淀山湖边建起来了。建立这个养殖场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松江鲈”种群扩大,以便将来将“松江鲈”放归野外;一方面是为了人工养殖“松江鲈”进入市场打下基础。

  但是目前养殖基地无论养殖资金还是科研人手,都严重不足,顶多完成一代“松江鲈”的繁殖,而且数量十分有限,以他们的财力人力,根本无法完成“松江鲈”放归自然以及进入市场的大计。

  王博士也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将“松江鲈”列入科研保护项目,以使“松江鲈”的养殖和放归得到有力支持。

  ■进程

  第一步,第一批种苗繁殖成功。

  得到批准后,第一批种苗放归自然。

  第二批鱼苗开始大规模养殖。

  拿到上市通行证后方可进入市民餐桌。

  ■名词解释

  江南第一名鱼——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又叫四鳃鲈鱼、花鼓鱼、媳妇鱼、新娘鱼等。松江鲈鱼以长江三角洲为主要分布区,特别以松江所产的最为有名,所以称为松江鲈鱼。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松江时吃了鲈鱼羹,赞不绝口,将其誉为“江南第一名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