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见证156民生篇 被水位改变的三峡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7:11 扬子晚报
见证156民生篇被水位改变的三峡人

重庆铜锣峡,156蓄水回水可抵此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见证156民生篇被水位改变的三峡人

奉节移民纪念碑。


见证156民生篇被水位改变的三峡人

移民第一村的崔老三。


见证156民生篇被水位改变的三峡人

秭归货港,蓄水后更多的三峡人转向水上讨生活。


  

  “他呀,发了大财了!”闻听记者打听“崔老三”,秭归县银杏沱村支书崔邦俭说。

  1997年,“崔老三”尚住在长江岸边,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后来,他用移民款在公路旁盖了座两层楼,并将一楼改造成饭馆,崔家的命运由此改变。崔尤其关注此次三峡蓄水,自9月20日蓄水那天起,他饭馆的客人便越来越多。

  同“崔老三”一样,因三峡“156”蓄水而改变的,还有更多人的命运。

  开餐馆的“崔老三”

  “崔老三”真名叫崔邦俊,他的农家饭馆位于银杏沱村村委会附近,该村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三峡移民第一村”。

  记者10月1日赶到这里时,村里的一对新人正在举行

婚宴,喜庆的鞭炮炸得脆响。

  “崔老三”饭馆里的客人不少,崔一家三口正忙里忙外,端茶沏水,送菜倒酒。同行的崔书记打趣道:“这么忙,年收入得有十多万。”“老三”不置可否,“嘿”、“嘿”地笑了两声。

  “崔老三”告诉记者,搬迁头几年,生活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还种些黄豆、玉米和水稻之类,2003年三峡开始第一次蓄水后,家门口的港口开始热闹起来,来往的客人多了,便有了开家饭馆的念头,没想到还成功了。

  记者看见,村前面的几个码头上,停靠着大小几十艘船只。崔邦俭告诉记者,秭归紧靠三峡大坝,有坝上库首的优势,不少船只都要经此翻坝或上或下,水上涨之后,以前的旧村址便成了码头,每天近千艘船只停靠在此。

  据了解,该村现有7个码头,一个大型的三峡通航待闸锚地也正在建设中。有船只停靠,便有滚滚客流。崔书记介绍,三峡156蓄水之后,每天都有五六千人进入银杏沱村,这对“崔老三”之类的店老板而言,无疑是笔财富。

  据说,水涨到140米时,村里73岁的黎祥银老人还掉了几滴眼泪,因为他家的最后一点田也被淹掉了。但记者见到他时,这位老人还是说起三峡蓄水的好处来:大儿子开船,还当上了轮机长,一个月收入不菲;二儿子承包了建设锚地部分工程,收入也不差。

  村子里的1200多个劳力几乎每个人都有活干。崔书记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起来,有400多人外出务工,像崔老三一样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60多户,为码头服务开船、开车的有100多人,余下的部分管理橘园。

  秭归县委书记罗平烺也介绍,三峡首次蓄水后,对秭归经济发展已带来很大变化,港口经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旅游格局实现由过境到中转到目的地的转变,与此相配套,移民就业和致富门路增多,全县50%以上的移民都在从事第三产业。

  记者了解到,3年前,银杏沱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不到1800元,而今年该村经济形势发展喜人,人均收入有望突破3000元。

  打鱼的“张老汉”

  三峡此次蓄水带来了两个最直观的影响,那就是更多的土地被淹没、水面变宽了。对于沿江普通百姓而言,不少人因此身份改变,从祖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新三峡时期的渔民。

  秭归香溪河边,刚刚买了艘机帆船的张老汉正是其中一员。

  张告诉记者,156水线以下,他还有不少田地,没蓄水之前都在种,但蓄水以后,这些土地都被淹没了,家里没了土地,张老汉只得改行捕起鱼来。现在是银鱼上市的高峰期,张老汉表示每天的收成还不错。

  随着水位上涨,香溪河里的渔船越来越多,而此番景象,在记者溯流而上的巫山、奉节等多个地方都曾目击。

  秭归县移民局副局长王海群介绍,三峡水位从135米上升到156米,仅该县便有1万多亩土地被淹,与此同时,该县又新出现10多条比较大的河流,此次蓄水对于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巨大。

  以前卷着裤管即可以趟过的小溪,现在都变成了大河。随着水位抬升,“大河流水小河满”,三峡主河道往两岸边延伸不远,人们便能找到这样的河道,人们走亲访友都要坐船,全新的“水生活”一下子闯入当地。

  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及江渎庙时,张老汉摇头说不知道。事实上,更早一批的三峡移民中,都有江渎庙的记忆,那是一座祭奠江神的寺庙。如今这座庙已被复制到三峡大坝跟前的凤凰山上,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文物。

  张老汉告诉记者,自己下河打鱼有一些“小禁忌”,但都是别人告诉他的,现在湖面风平浪静,不像以前滩急水险的,没有那么多顾虑,不至于每天都要祭奠江神、湖神之类,“怎么可能这么迷信?”老人反问记者。

  未料到,三峡新旧一代渔民,竟被割裂得如此之开。

  开船的“金帅哥”

  除了看得见的水面变宽之外,另一个对库区人民影响巨大的便是三峡游。相关部门介绍,此次蓄水完成之后,156水位将是三峡的常态水位,因此三峡沿线风景将“定型”。

  记者了解到,早在7月20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率队赴三峡考察,宣布将拿出1000万元,用于三峡库区码头、道路和景点升级改造。

  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马尚朝介绍,三峡旅游线上大小景点有10多个,11家游船公司49艘游船只停靠3至4个景点,而针对三峡库区156米蓄水,三峡旅游线路需要作出调整。经过秭归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屈原祠重回“三峡游”中,成为三峡游船的必靠点。这一改动,延伸了游客在秭归的旅游空间,又为不少秭归人赢得了赚钱机会。据介绍,每天下午都有10艘左右的游船停泊归州港,近4000名游客和船员不仅可以尽兴地游览屈原祠,还可欣赏归州当地风采,从而拉动了在归州的综合消费。

  巫山县大昌镇的金晓安和秭归的张老汉一样,也买了艘船。因为不断增加的游客,今年上半年金便考取了驾照,将快艇开回了家,专跑小三峡至大昌镇这一段。

  记者是“不得已”坐上了这位被唤作“金帅哥”的快艇,当天记者乘坐大船到达小三峡的终点时,往上去大昌镇只有金的快艇。登船之前,两人讨价还价很久,金一再向记者强调,坐快艇感觉肯定和大船不一样,价钱肯定会贵点。

  问及一天收入有多少时,“金帅哥”不再掩饰:“以前好一点,每天收入有三四百元,现在搞船的人多了,收入稍微差点,每天平均少了一百块。”

  金告诉记者,中学毕业之后出去打了几年工,没挣到什么钱,回家搞养殖也赔了,唯独这次开快艇被爸妈认为“终于是走上了正道”。

  背土的“陈大姐”

  和上述几人不一样,黄金周期间,奉节的陈大姐一直在往山上的橘园里背土。

  而同陈大姐一样,重庆市的万州区、涪陵区、忠县、奉节县、巫山县等9个区县和湖北省的秭归县、巴东县等4个县,自7月份以来,每天都在上演成千上万的人背土上山的大戏。

  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土地迁移项目,有媒体将其描述为三峡版的“愚公移山”,它有一个很书面化的名称——“移土培肥”,是将三峡库区即将被淹没的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转移到交通便利、海拔在182米以上、距库岸5公里以内的瘠薄田地上,以增加这些土地的营养。

  据悉,这项工程总投资约为10.56亿元,移土量近4000万立方米。依据三峡工程蓄水进度和时间分为两期:一期工程要求在2007年汛期前,完成139米至156米水位线淹没地耕作层的剥离、搬迁、覆土;二期工程要求在2009年汛期前完成156米至175米水位线淹没地耕作层的剥离、搬迁、覆土、“坡改梯”任务。

  这一工程深受三峡库区农民欢迎,被千百年来视土如命的库区农民亲切地称为“搬命根子”的造福工程。陈大姐一家4口齐上阵,干了20多天,已覆土两亩,平均覆土厚度10厘米。3亩地覆土完工,她会得到国家的补偿3000多元。

  背来的肥土能改变陈大姐一家的命运,而陈大姐的背土又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三峡的命运。专家表示,耕作层土壤需经过几百上千年才能形成,其熟化过程中凝聚和传承着人类的耕作方式和辛勤劳动。

  实施“移土培肥”项目,将那些即将淹没的耕作层土壤转移到需要覆土培肥的地区,实际上保护了耕作层土壤这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由此,对于整个三峡的生态影响巨大。

  陈大姐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竟有这么大的意义,这位善良的山里大嫂认定,这绝对是件好事情,“村里的干部说了,覆土的地方产量会提高30%!”(特派记者谷岳飞 三峡报道 本版摄影裴睿 专题策划冯海青)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