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总编谈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4:35 新浪嘉宾访谈 | |||||||||
南风窗杂志总编辑朱学东 组队参加2005年“调研中国”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苏林森 10月27日13时,新浪网特邀南风窗杂志总编辑朱学东,组队参加2005年“调研中国”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苏林森做客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10月27日13时,新浪网特邀南风窗杂志总编辑朱学东,组队参加2005年“调研中国”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苏林森做客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的两位嘉宾是跟“调研中国”有关的,坐在我旁边的南风窗的总编辑朱学东。还有一位是“调研中国”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苏林森。 朱学东: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们昨天在人民大学举办了一个课,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朱学东:我们昨天在人民大学举行的是研究生做的一个调查,从江西和山东的两个村镇,他们社区文化的变化看中国南北村落在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变化的历程,介绍他们调查的一个成果。 主持人:苏林森去听了吗? 苏林森:我昨天晚上上课,但是因为上课没有听。 主持人:我们知道去年是苏林森作为队长组队参加了2005年的“调研中国”的活动。是第一批吗? 苏林森:是的,第一批。 主持人:我们先请朱总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活动。 朱学东:实际上2005年的时候南风窗也有过介绍,当时有人提出来捐资十万工程这样的想法,正好在2005年的时候,第一个是福建大学生,福建有三个女学生,中学生对福建地区的六合彩个人进行了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安徽也做了一个调查,大学生眼中的原生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基于这样的机会,南风窗管理层决定在大学生里面,资助大学生走向中国,了解中国社会,觉得比赞助一个学校,赞助一个其他的一个项目更有意义。 所以2005年开始南风窗在全国推行了这样一个主题为深入中国社会机理,走入更深的中国这样的主题的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全国800多高校里面展开招募,最后通过层层选拔,到今年第二年,每年12个团队分布在全国不同的高校,同时话题从农村到城市医疗改革到其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国企改革非常有代表性。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有大学生做,在大学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5年有500多团队报名,今年有600个团队,包括在网络上给我们咨询的邮件有上千封,在南风窗的网站上跟贴也很多,每年都是这样的,在大学生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向,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很大的反向,包括一些媒体,像福建的东南卫视,海峡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等都进行了报道。 今年我们在福建资助了厦门大学的一个活动,他们的报告做出了以后,得到了福建省委书记的嘉许,对他们的调查成果觉得非常好,是厦门大学几个学生做的,包括昨天在人民大学搞的活动,尽管可能调查的方法、过程显得比较稚嫩,但是对于我们来讲,鼓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基本责任,我们着重鼓励学生参与,大概这样的目的来做。 主持人:我们知道苏林森去年是参加这个活动的,谈谈你去年参加这个活动的感受吧。 苏林森:一开始是4月份,因为我是南风窗的爱好者,有一期报告有这么一个活动,当时我感觉到申请的可能非常小,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就联系了其他的五个人,找了一个指导老师,递给南风窗,后来六月上旬的时候得到通知申请通知了,当时我们非常兴奋,然后马上准备了调研工作了,整个工作非常辛苦,对我们学生来说,是认识社会是非常好的成员,我们团体成员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对农村了解得更少,我们当时调查的是关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调查。 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对农民工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城市的学生认识就更深了,在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也许我们调研的方法、结果可能像朱总所说的有点稚嫩,但是我觉得重在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我们的眼光,这个课题是我们学生独立做的,用我们的眼光、自己的方法认识农村的过程,如果了解中国的话必须了解中国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工,而且调查以后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当时申请成功以后,我陆陆续续地接到了一些邮件和电话,有的发给了祝贺,有的想以义务的形式参与帮忙,在这个调研之后,一直到今年6月份的时候,当时的《纽约时报》联系了我们朱老师,就想对我们的素材进一步深入挖掘,当时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就没有接受邀请了。 挺难忘的,当时我们深入的四川的一个贫困县,我们走了6个乡镇,30多个村落,调查了21天,走了500多户农家里面,见到了很多中国农村还有贫穷落后的一面,当时我们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捐了一些款,现在经常回忆起那段岁月,虽然非常辛苦,没事的时候我会经常翻翻眼前调查时的照片,非常值得回忆,而且眼前会浮现出农民对我们期待的眼光。 但是心里面感到一点内疚,一点遗憾的是,的确我们作为学生力量太薄弱了,没有为他们能做一些什么,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说我们解决得太少,但这对我们学生的成长来说,也给我们身上增加了一种责任感,以后投身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吧。 主持人:刚才苏林森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我们知道去年有500个团队报名参赛,作为南风窗杂志是怎么从这么多的团队中挑选出来的。 朱学东:我们通过我们的编辑进行筛选,我们编辑长期做这本杂志,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一直20多年来一直走在前面,我们编辑在这方面的把握度也还是相当不错,所以编辑经过不同层次筛选,从500个到200个到80个到最后确定12个,根据我们编辑对当时的认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议题,结合我们的团队,他们的执行能力,因为你仅仅是一个好的想法无法执行也是很难的。 还有我们讲,毕竟是资助学生做这样的活动,我们要考虑为学生负责,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以我们要求有老师指导,我相信我们的选择是根据我们编辑部的眼光选择的,这个选择可能跟社会上有些学生,包括昨天在人民大学有些学生提出疑问,怎么选择。 这个我觉得是编辑部的眼光,这个眼光不完全代表社会上的意见,但是代表编辑部的眼光,因为本身这个事情是我们杂志社来做的。 主持人:如果用一个百分比衡量的话,选题、方案、团队这三个比重大概占了多少,我们权衡的时候? 朱学东:这个没有过多考虑过。 主持人:哪个更重要一些? 朱学东:选题和执行能力,因为我们作者的视野是非常有限的,我们需要借助学生的眼睛看原生态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对今后自己的成长有多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看中选题和执行能力。 主持人:比如说去年苏林森的团队,他们这个团队是怎么筛选出来的? 朱学东:南风窗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杂志,在杂志的封面上写着,为了公共利益,仁寿县是第一四川省民工大县,在中国具有非常大的指标意义,民工离乡以后,留守在农村的社会环境,留守在农村的人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来讲,对于一个乡村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意义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南风窗长期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报道了很多关于农村方面的选题,在这个时候他们提出这样的选题恰恰是我们,也许我们记者调查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他们提出来我们觉得比较合适。 相关专题: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