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孟加拉式小额贷款在中国试点13年 遭遇法律盲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00: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孟加拉式小额贷款在中国试点13年遭遇法律盲区

早在13年前孟加拉式的小额贷款已在中国开始试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日前,尤努斯和他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获诺贝尔和平奖,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3年前孟加拉式的小额贷款已在中国开始试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难题,同时也遭遇到很多制度性障碍

  24日上午9时15分,河北易县一村头,突然响起的广播打破了平日的宁静。“今天是星期二哦,咱们这里有贷款的农户哦,请你们抓紧时间过来还款,快一点哦。”

  这段独特的广播,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白马分社工作人员收取还款和利息的通知。

  25日,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结束其中国之行回国。经过长达30年的实践,这位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缔造了“穷人银行”模式。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类似的试验和探索同样存在着。早在1993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孟加拉国模式的试验点,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应运而生。

  据本报记者实地调查,这些为数不多的信用贷款,改变了易县众多贫困农民的生活轨迹。与易县毗邻的河北涞水县,近年来也开始比照易县经验开展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试点。

  10月的冀中平原已经进入深秋季节,易县——这个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贫困县,一场延续了13年的农村信用新模式的探索仍在继续。13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这里开展了小额信贷项目试点工作。

  去“流动银行”就像赶集

  上门送贷款,上门收本金,上门收利息,无需抵押的特点,使扶贫社成为实实在在的“流动的银行”、“穷人的银行”

  10月24日上午9时15分,易县白马乡东豹泉村头,突然响起的广播打破了平日的宁静:“今天星期二哦,咱们这里有贷款的农户哦,请你们抓紧时间过来还款,快一点哦。”

  这段独特的广播,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白马分社工作人员收取还款和利息的通知。赵亚和说,东豹泉村有40多户经济合作社的贷款户,他们申请的都是借期6个月的短期贷款,少则2000元,多则3000元。

  很快,农户们先后到了白马分社东豹泉中心主任的家中,他们有的结伴而来,有的是独自一人,有的还抱着小孙子,似乎是在赶大集。

  一位声音清脆的大婶赶了过来,怀里还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孙子。赵亚和跟记者介绍,大婶名叫于秀英,是扶贫社的老客户。她专收柿子、李子、大枣,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就会来找扶贫社借钱。

  于秀英在当地以每斤6角钱左右的价格收购柿子,然后运到大连去卖,行情好还能够卖到3元钱一斤。她告诉记者,从扶贫社借钱很方便。

  按照扶贫社的要求,于秀英和儿子吕静伟都来了。他们写好了贷款申请,还分别请来担保人。按照当地的风俗,孩子和父母分家后,双方都可以从扶贫社借到3000元的小额贷款。

  信贷员周树群让担保人看了担保责任书,并填好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申请人和担保人分别在申请书、担保责任书上签名,按手印。此后,吕静伟很关心自己什么时候能拿到贷款,逮住信贷员问个不停。

  赵亚和告诉他,审批过程很快,最迟两天就会把钱送到他家里去。

  用“联保”消除道德风险

  “多户联保”让借款人结合成组,借款人可以借到更多钱,但组员要承担还贷的联带责任。这是孟加拉模式的基石

  据了解,“五户联保”是最受农户欢迎的借贷模式之一,“因为用它能借到更多的钱”。赵亚和告诉记者,扶贫社对联保贷款农户有很严格的规定:“打光棍的,年纪超过50岁的,夫妻离异或一方死亡的,信誉不好的,不还账的”概不能加入联保。

  有着“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之称的杜晓山说:“小组联保贷款制度”是孟加拉国模式的基石,也是尤努斯的一大发明。它让借款者之间自由结社形成小组,共担风险,一旦有人无法还贷,其他人无法再获得贷款,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还贷的联带责任。

  “这是利用乡村熟人社会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极大地消除道德风险。如果一个人拒绝还贷,他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就会受损,很难在其中继续生活下去。”杜晓山说。

  在涞水县东文山乡牛各庄村,在外面跑了一整天运输的杜玉军回到家。38岁的杜玉军曾在北京大钟寺打了6年工,但两个小孩的出生后,他越发觉得打工没法摆脱生活的困窘。于是,决定回家买个东风货车搞搞运输。不过,虽有好的想法,但10多万元的车价让这个贫困的农民犯了难。

  今年9月,经过别人介绍,杜玉军找到了扶贫社,他参加了“十户联保”,每户贷款2000元,十户一共2万元,都归杜玉军一家使用。杜玉军说,其他9户都是自己去找的,他们答应得很爽快,都乐于帮忙。

  从申请小额贷款到拿到钱,前后才短短几天,这让杜玉军高兴极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小额贷款的影响力并不限于东豹泉村,它甚至随着当地民工的流动辐射到了外地。周树群介绍说,当地有些年轻农民从扶贫社获得小额贷款后,去北京郊区种起了西瓜。他每月把钱寄回家,委托长辈代办。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