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历史不能忘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2:2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寻找到的南京大屠杀部分新证

  本报记者 戴袁支

  10月26日,随着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救治难民的江南水泥厂小医院旧址的最终确定,本报2000年5月以来寻找南京大屠杀新证又增添了一项成果。本报记者的寻证旨在用新发
现的史实,引导青年一代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希望历史悲剧不再发生,为扫清中日友好的障碍尽一分力量。

  新证一:本报记者委托专人在德国寻找到于日军进攻南京前夕,受聘来江南水泥厂护厂的德国京特博士的家庭,获得41张历史照片,包括从未见过的江南水泥厂难民区、栖霞寺难民所照片,伤员和难民照片;收集到德国红十字会奖给京特的二级红十字奖章、京特来宁的护照和证明、使用过的望远镜等(已转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查找到相关的档案何在。

  新证二:日军进攻南京前夕,受丹麦F.L.史密斯公司聘用,旅沪丹麦人辛德贝格来宁保护该公司售给江南水泥厂的设备。本报记者设法与辛德贝格亲属建立了联系,率先收集到或公布了以下新证据,包括辛德贝格来宁所持的护照、证明,朱学范给辛德贝格的“中国之友”的题词,南京栖霞地区难民赠给辛德贝格的“见义勇为”的丝绸横幅,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致辛德贝格的信,载有辛德贝格记叙南京惨景等情况的丹麦报纸,辛德贝格父亲报道他儿子于1938年6月在日内瓦揭露日军暴行的报道,以及辛德贝格生前保存的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相册的拷贝,发现其中有8张从未见过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照片和一些从未见过的(照片)原始说明,以及一组从未见过的“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照片。收集到外文报纸关于辛德贝格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情况的报道。

  新证三:与唐山新闻界同行联手,寻找到大屠杀期间担任江南水泥厂交际员、日语翻译的颜景和(颜柳风)的家庭,了解了大屠杀见证人颜景和的简历和事迹;与大屠杀期间留厂的该厂会计科副主任徐莘农的家庭建立了联系,收集到当时他报告工厂、难民区及小医院情况的信件。

  新证四:确定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起止时间、范围、收容难民人数的变化、难民救助以及难民们遭日军残害的情况。

  新证五:率先寻找到并公布了栖霞寺难民所负责人寂然的像赞、碑铭及《栖霞山志》中关于难民所的记载,海外报纸上关于栖霞寺难民所情况的报道,弄清了栖霞寺难民所起止时间、难民人数变化、难民救济、日军在该寺及附近学校难民所施暴等情况,了解了寂然等人的简历。寻找到掩护过抗战军官的南京农民家庭,弄清了廖耀湘等人化装隐匿民间,躲过日军南京大屠杀,最终回到中国部队继续抗战的真实情况,澄清了一些误传。

  新证六:找到原德国驻华使馆南京办事处外交官沙尔芬贝格的全本德文日记复印件(以前国内翻译公布了部分内容),其中有不少关于日军暴行的记载,同时了解了这位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简历。

  新证七: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记录当年难民的口述历史,核实了“罗森报告”附件所附梅墓村、桦墅村、东流村、下法汛村遇难者名单,查明一封难民信的作者为“毕德和”(以前译为“皮德侯”)。调查笔录大都已收入28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有些情况已提供给《栖霞区志》。

  本报南京10月29日电

  本报的考证进一步澄清了史实

  本报记者 戴袁支

  现场考察结束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认为,本报记者“研究的方法是科学的,结论是可信的,成果是可喜的”。

  他说,历史档案形成和著作翻译出版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误差,在几年甚至几

  十年后能被校正,这对更真实地将史实呈现在世人面前,有很大现实意义。他还评价说,寻找到这些历史照片拍摄的原来场地,并确定了小医院、急诊室旧址所在,这使得日军大屠杀暴行和国际友人对难民进行救助的史实,更为真实可信。

  围绕历史照片,历来争议不断。去年,日本东中野修道、小林进、福永慎次郎出版了《检证南京事件“证据照片”》一书,否定143张经常被引用来描绘日军在南京事件中犯下罪行的照片,其中包括否认1938年3月福斯特拍摄的、农民将伤员抬进江南水泥厂小医院求治照片的真实性,说1938年1月下旬日军换防后状况已经好转了。

  现存于德国档案馆的“罗森报告”显示,南京郊外难民代表致京特、辛德贝格和马吉的呈文所附的遇难者及受害者名单,有的就标注遇难时间为1938年2月10日、13日。马吉的《栖霞山之行报告》,也有日军2月15日在石埠桥要花姑娘和纵火,以及在桦墅村“杀死7个人并伤害了其他的人”的记载。

  1938年3月18日,江南水泥厂会计科副主任徐莘农给经理们的信中也记载:“(该厂小)医院日益扩大,来就医者日益众多。……(小医院系)辛(德贝格)所办之事”。4月8日,徐莘农又记载:“(该厂小)医院中贫病交加者,多亦惨不可言,伤心惨目,可忍言哉?”

  日军换防后状况是否好转,世人不难得出结论。

  《检证南京事件“证据照片”》等书籍影响着日本的读者,特别是日本青年一代。现在本报记者考订了《拉贝日记》上述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者及拍摄地点,考订了江南水泥厂小医院和急诊室的位置所在,专家们认为,这对向日本人民澄清史实、促进中日和谐,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都有裨益。

  本报南京10月29日电

  历史不能忘却

  江燃 本报记者 戴袁支

  “对于当今世界而言,传播和平思想太重要了。”近日,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德国接受本报独家书面采访时说,“人们必须记得,就像拉贝那样,通过勇气和刚正不阿的精神来拯救生命和创建和平是有可能的。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实施这一切。”

  托马斯·拉贝今年55岁,是海德堡大学医学教授、德国知名的妇科专家。在过去的20年里,他通过国际医疗发展援助项目,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特别是改善妇女的健康状况。

  托马斯为当今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冲突感到遗憾。他说:“在不同的政治和宗教见解之间,人们应该相互宽容,去除社会不公。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没有恐惧,那么恐怖分子就不会再有作乱的空间。”

  明年是30多万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70周年祭,托马斯说:“对于所有人来说,维护和平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人们必须记住那些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破坏后果。”

  对有些人否认约翰·拉贝所记载的事件的真实性,托马斯说:“我祖父约翰·拉贝的日记,不仅阐述了他自己关于南京大屠杀长达2000多页的见解、观察和评论,还记载了大量当时的新闻报道,以及一些国际委员会成员撰写的报告,这些都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证据。有关日军对中国平民的暴行是不容置疑的。有些国际委员会成员对此也有类似记录,甚至还有美国传教士摄制的相关电影为证。人们可以原谅过去,但不能忘却历史甚至否认和诋毁真相。”

  本报南京10月29日电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