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最后五年的经贸宏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20 南方日报 | |||||||||
行走天下,商海沉浮,霍英东一生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命运休戚与共,对于大局的认识和把握,使得霍英东既具有突出的忧国忧民意识,也更具备卓越的创业战略雄才。这其中,霍英东2002年率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红三角”经济圈战略构想,便是广为人们称道的一个经贸宏构。 多年关注粤赣湘发展
“红三角”是指同是革命老区、同属红砂岩地貌、同处欠发达地区、山水相连、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分别是广东的北大门、湘赣的南大门,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 对一个纵横四海的商界领袖来说,投资机遇可谓俯拾皆是,晚年的霍英东为何会对“红三角”如此情牵梦萦,念念不忘?这里不能不提到霍英东30多年的老朋友——何铭思。 80余岁的何铭思,出生在香港,抗战时返回内地,与韦丘一起在粤北一带打游击。上世纪60年代被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在推动港商到内地投资的过程中,他认识了霍英东,两人后来更成为莫逆之交。1994年,何铭思接受霍英东巨款资助,注册“铭源基金会”,意为“铭记革命源流,培育后代精英”,并在韶关建立了办事处,由诗人韦丘等负责。多年来,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在粤北、湘南、赣南建设了40余所中小学,韶关学院英东生物楼、医学院等文教设施也是霍英东捐款兴建,霍英东多次深入“红三角”实地考察,对这片资源富饶、民风纯朴、充满希望的土地具有了深切的了解,帮助“红三角”共同致富,成为其晚年的一大心愿。 领衔发展“红三角经济圈” 2002年11月,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在江西省大余县联合主办了“红三角”经济发展座谈会,霍英东和何铭思亲自到会,与韶关、郴州和赣州三市的主要官员共商“红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繁荣的大计。 在会上,霍英东提出了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构想,希望凭借开发中的广州南沙这个沿海平台与“红三角”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带动整个“红三角”的经济尽快腾飞。霍英东指出,“红三角”农副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最需要的是市场;而南沙位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中心,资本积累雄厚,市场广大。如果粤、赣、湘“红三角”成为南沙、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物资供应大后方,则粤、赣、湘三省共同发展的大局面可望加速形成。 根据霍英东的倡议,霍英东基金会与韶关、郴州、赣州三市共同成立“广州南沙海滨新城与红三角经济合作联谊会”,并由霍英东担任名誉会长。 数年来,霍英东为“红三角经济圈”健全合作机制、茁壮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红三角”的重要会议和事项,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亲历亲为。 2003年2月,霍英东、何铭思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红三角”经济区首次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红三角经济圈”合作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2005年3月13日,“红三角经济圈”项目汇报会在北京举行,年逾80高龄的霍英东不辞辛劳,又亲自到会推荐32个重点项目。 晚年一梦牵四地 在霍英东的大力推动下,韶关、郴州、赣州和南沙的社会、经贸交流近几年逐步深入,并取得初步成效。 现在,“红三角”每年都要和南沙举行相应的经贸洽谈活动,南沙已成为三市一个不可或缺的码头、平台、窗口和基地,把“红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沿海的“后花园、大果园、大菜园”已成为三市的共同战略选择。南沙与三市共推旅游热线,共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南沙的霍英东中学在“红三角”地区每年招收30%左右的学生,基金会还提供启动资金和银行贷款担保等帮助三市在南沙设立窗口,投资兴业。而在与南沙共同结盟的过程中,“红三角”三市整体意识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内部之间的经贸交流日益促进和活跃。 作为一个具有宏大视野的商人,霍英东为“红三角经济圈”设定的走向是:第一步南沙——第二步“红三角”——第三步华南经济区,四地共赢,成为发达地区与革命老区互利发展的典范。由此,霍英东和他的“红三角经济圈”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并以一个人的投资牵头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它是大的泛珠三角里面的一个“小三角”。 霍英东说,南沙是梦,“红三角”也是梦,希望梦全部都慢慢变为现实。而目前人们看到的是,这一个人的梦想正慢慢变成无数人的现实。 本报记者刘海斌 相关专题:霍英东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