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邓亚萍 从世界冠军到海归官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0:29 南方人物周刊

  邓亚萍 从世界冠军到海归官员

  我在国外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你们中国体育总是女子项目发展得比男子项目利害,即我们经常说的阴盛阳衰;第二个,为什么你们的乒乓球天下无敌?

  -本刊记者 高任飞 发自北京

  世界冠军邓亚萍的职场困境,发生在25岁。

  困境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上好的工作已对她虚位以待,就业的压力并不存在,而她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加强技能,这技能并不是挥拍、发球或者比赛心理的控制——她面临全新的考验,她要啃书本了。

  但困境却又准确地描写了邓亚萍当时的日常生活状态:一个不会说几个英文单词的中国年轻女性独自生活在英国,到邮局寄信寄不了,去上课不仅听不懂,就连迟到了也磕磕巴巴解释不清楚。活那么大岁数了,这是她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挫败感。

  突击!突击英文

  1997年,在萨马兰奇和中国奥委会的力荐下,退役的邓亚萍获得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的机会。她是4枚奥运金牌得主,创造了乒乓史上的奇迹大满贯,代表着中国体育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运动员,简直对这个职位具有完美的说服力。

  可是,去奥委会工作要讲英文或者法文呐!怎么办?虽然作为运动员,邓亚萍的全球化旅程已经可以绕世界转几十圈了,但经常享受翻译“贴身服务”,她并不用把心思花在讲外语上。

  “那个时候,出去都有翻译跟着,我们就只要想怎么把球打好就成了。没想过要攻语言关。”当这一关终于到来,而且以很紧急的方式到来时,邓亚萍有点懵了。

  “要是说打球,我简直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告诉你怎么练习,怎么制定训练计划。”大班台后面的邓亚萍忍不住挥动右臂,作出打球的动作,“可说到学习,真的摸不着路子。我们运动员跟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底子本来就差,而且年纪又大,不可能再按照常规的路子,那么一点一点地学习起来。”

  突击!突击英文是惟一的办法!那时候的邓亚萍,根本没想到自己的

留学之路远不止学点英文这么简单,学语言然后抓住职业机会是非常现实的要求。于是她住进了清华大学,半年后,为了尽快找到英语的感觉,她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语言,随后到诺丁汉大学进行本科的学业。

  “在经历了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我开始逐渐找到自己学习语言的门道了。虽然语言和打球是两回事,但任何事情做到一定高度后,其实都是通的。”

  相通的不仅是学习规律,还有邓亚萍招牌式的刻苦,她后来说,“我一直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刚进大学的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都分不清楚,但她每天学习14个小时,读、背、听、说。后来在接受《大学生》杂志采访时,她自己总结,“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在每天三明治和加了鸡蛋西红柿的方便面的陪伴下,她与英文搏斗,快一年过去了,她开始找到自己的路子,并最终坚持下来。邓亚萍的学业是在诺丁汉大学完成的,作为交换学生,她的所有学分清华大学都认可,最终,邓亚萍凭借论文《国球的历史及发展》顺利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本科文凭,更在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你们中国人就像海绵一样

  “我在国外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你们中国体育总是女子项目发展得比男子项目利害,即我们经常说的阴盛阳衰;第二个,为什么你们的乒乓球天下无敌?

  “这些问题,我以前并没有深刻地思考过,但问的人多了,我也觉得‘咦,是哦,为什么呢?’我也觉得可以去思考一下,因为我既是女运动员又是乒乓运动员,做这个研究不是太合适了吗?”

  邓亚萍确定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从小脚女人到世界冠军》,“你想想,100多年前中国妇女还是缠小脚的,但是现在却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里面的因素必然是多样的,而找出这些原因,是很有意思的工作。”邓亚萍说这个题目让自己感兴趣,做起来也不觉枯燥,这让她初尝学术研究的甜头。

  时至今日,依然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邓亚萍,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海归”,因为她依然是剑桥的在读博士。她说自己这9年高效率的职业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随时都是工作学业两结合。

  在邓亚萍看来,她的“留学”不仅是在外国大学的学习,她习惯使用“这几年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以及在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个组合。

  对她来说,留学,并不是在诺丁汉或者剑桥校园里啃书本的那段内容,在以奥委会成员的身份和国际成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说自己学会了很多。

  “我听到不止一个外国朋友向我表达,说你们中国人就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取各种能量,而且非常谦虚谨慎,他们说这太可怕了。”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的邓亚萍进入中国奥组委市场部工作,负责市场开发部下属的国内赞助商处工作,这也是她退役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职再就业。2月24日,邓亚萍第一天上班,被媒体全面跟踪报道。

  3年后,邓亚萍从奥组委调至现在的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不仅要负责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城运会这些综合性赛事的商务开发工作,还要负责所有项目国家队及30多个省级体育局的外事装备采购工作,尤其是枪弹等军用类用品的采购。

  工作内容的周期也从2008奥运会,延伸到了08之后的下一个奥运周期。

  在国际奥委会多年的工作经验,邓亚萍说自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体育器材装备商和外国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体育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功能没有被认识和开发出来。在激励民族精神这个方面,体育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但这是体育唯一的作用吗?”

  这个曾经狠狠地激励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人反问。

  “2008奥运会在中国,远不止一项综合大型体育赛事这么简单。这个意义,外国人知道,所以他们要抓住这个商机。但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并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个优势——花了大价钱打了广告当了合作伙伴,接下来呢?是不是钱扔出去就算了,回报怎么办呢?”

  说起这话的时候,邓亚萍有些兴奋,这也是她最新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

  “奥运到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她微微一笑,两手慢慢向里推,“我们庆幸有奥运会,这是中国企业的一件幸事,它把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的距离拉近过程缩短了。”

  “天之骄女”邓亚萍承认自己不能代表大多数。举国体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运动员,20多岁退役后的职业去向,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他们既缺乏职业体育平台来施展他们的一技之长,除了一技之长外,他们的其它能力又太欠缺。

  对此,邓亚萍认为再进修是很有必要的:“中国运动员,退役后无论是要出国读书还是在国内读书,都应该在读之前就有规划——我要学什么?学完之后做什么?你如果要当教练,就要去学和教练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果要转行,也要对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有个估计。如果完全是凑热闹,随随便便学一个,那肯定是不行的。”

  邓亚萍当初并没因剑桥的大名气而留在那里继续深造本科,而是去了诺丁汉大学,就是因为诺丁汉“那里有英国最好的外语系”。

  现在,坐在中国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气派的主任助理办公室里,邓亚萍气定神闲,如同她一直呈现的公众形象那样,如同你可能想象的那样,冷静沉着、胸有成竹。

  和大多数“领导”们的办公室一样,邓亚萍的老板椅后面也有一整面书柜,但里面空空如也,没有充场面的大部头百科全书,一些杂志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可能因为被翻阅的次数比较多而有些折痕。

  她就这么气定神闲地坐在空书柜旁,说起9年前:“我当年也很惶恐。但一切付出到后来都被证明是值得的。付出、值得,这四个字也是留学生涯对我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