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 > 正文

中国高尔夫的阶层之变:从精英符号到时髦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2:14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苗炜 谢衡

  10月27日,北大校长许智宏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大已经停止了高尔夫练习场的修建计划,因为遇到了太多的异议。许校长说,我不打高尔夫,对高尔夫一窍不通。不过,以前有人总说网球是贵族运动,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有网球场。

  在厦门大学的漳州校区,一个“最漂亮”的高尔夫练习场正在建设当中。这个练习场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动工,预计到今年12月完工。练习场外还有个迷你球场,5个洞,4个3杆洞,1个4杆洞,全长622码,沙坑、水障碍、球道一应俱全。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先生说,他们建造的是“全国最漂亮的练习场”,此话倒不夸张,能拥有一个312码长的4杆洞的练习场,国内的确罕见。

  今年暑假,北京等城市就开办了不少高尔夫夏令营,家长花上几千块钱报名,让孩子接触高尔夫。9月份新学期,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们发现,体育选修课有“高尔夫”这一项,老师说:“我们是财经类大学,学生毕业后与经济型人物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现在有很多生意都是在高尔夫球场谈成的,所以希望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这项运动,为将来的商务活动打下基础。”北大要建练习场,厦门大学要将高尔夫和精英教育联系起来,这些新闻都引起了辩论,高尔夫球再次被当作“富裕阶层”或者“社会精英”的符号。

  10月底,天津又传来新闻,具有50多年历史的天津水上公园,开始兴建两个高尔夫练习场,公园负责人说,出租部分场地,是为了缓解经营上的压力。但市民享受的公园却被商人的球场和俱乐部占据。事实上,北京的许多公共体育设施,早被承包做了练习场,原本规划的公园,也成了球场。《亚洲高尔夫月刊》的发行人斯宾塞·罗宾逊说过:“在亚洲有很多不恰当的球场,在那些不该建造球场的地方,人们建起了球场,而那些天生就应该是球场的地方,却没有得到利用。”他说,中国大陆的高尔夫充满了商业利益。

  11月9日,“汇丰冠军赛”将在上海佘山俱乐部举行,老虎伍兹也将再次来中国参赛。汇丰当年谋划此项赛事时,就向国际管理集团IMG提出,要办全国乃至全亚洲最高奖金的赛事,要有老虎参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汇丰在欧洲和美国都赞助顶级的高尔夫赛事,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先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说:“与去年的比赛相比,今年的球手队伍更加壮大,包括老虎伍兹、大卫·豪威尔、吉姆·福瑞克在内的众多世界高手已经确认将来上海。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我们对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我们与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合作发起的汇丰明日冠军训练营项目将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上海4个城市进行。”翁富泽先生说,“高尔夫是目前汇丰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唯一的体育运动。赞助高尔夫球运动让汇丰有机会直接与客户对话,我们的客户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尔夫爱好者。”

  曾经有专业杂志考证,1953年上海市政府将当时属于汇丰银行的高尔夫球场夷为平地,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动物园。多年之后,这个故事似乎又有了新的轮回。去年的“汇丰冠军赛”,带动了佘山俱乐部高档别墅的销量,专业记者记录下老虎伍兹每一杆球的落点。他在高尔夫人群中的影响力,可以在许多练习场里得到印证,那些切磋技术细节的人会讨论:你这么挥杆就是老虎那样的,你那么挥杆就是福瑞克了。周末,许多高尔夫练习场里都能见亲朋好友结伴而来,“大姐,你来抡一杆”,“孩子,慢点儿”,他们拿着赠票或刚办的练习卡,体验自己刚开始的高尔夫之旅。高尔夫球场的确曾是富裕阶层的专属领地,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这项运动,改变这项运动的面貌。

  我们有多少“高尔夫人口”?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每周一晚上都会有“高尔夫赛事”节目,频道负责人说,周一晚上的“天下足球”节目收视率很高,但一到播出高尔夫的时间,收视率一下子就降下来。但不到1%的收视率也可以这样解释,央视数字高尔夫·网球频道主管单明说,收看人数经常能达到100多万。今年5月,高尔夫·网球频道改版亮相,所有的大比赛都将直播。而且从下一个赛季起,尝试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播出。

  就球场数量而言,中国有300家到400家球场,已然是亚洲高尔夫第二大国,也是世界高尔夫第五大国。《亚洲高尔夫月刊》的斯宾塞·罗宾逊说:“我们估计中国目前有30万高尔夫人口,其中包括在华的外籍人士,但球场经营者和一些相关人士却认为中国的高尔夫人口应该更多。有人甚至认为在5年之后,中国的高尔夫人口可以达到400万——这显然是个不现实的数字。”

  “佰嘉通”老板李炎说:“我看中国的高尔夫人口也就50万,这还是往高了说的,不包括那些在中国打球的外国商人,每月能下场打3次球的,全国不会超过50万。”不过,李炎算的最多的是另一笔账,“美国有2.5亿人,其中3000万人打高尔夫;日本有1.2亿人,其中1600万人打高尔夫;韩国4800万人,其中500万人打高尔夫,这些国家的高尔夫人口都大于总人口的10%。你计算中国的3亿多城市人口,其中10%的人年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这个收入群体消费观念和习惯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李炎掌管的“佰嘉通”,是向初学者推广高尔夫球具、练习卡,“现在所有球场、练习场、球具商和服装都号称中国高尔夫人口有100万,都盯着这100万,银行、汽车和房地产商全都在为他们做活动。可我的目标市场是3000万人口”。

  《高尔夫文摘》杂志曾有一篇文章说,高尔夫是美国的“国家娱乐”,因为不管你多大年纪,都可以打高尔夫。“你不仅能像职业选手那样打比赛,还能够在他们打过的球场上打,甚至偶尔能打出和他们一样的挥杆。”1972年,这本杂志就有文章说,高尔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官方运动”,“当人们在农场劳作时,他们因太分散而打不了高尔夫;当人们在工厂劳作时,他们因太累而打不了高尔夫;当人们在办公室里工作时,他们就有时间有精力打高尔夫了,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健身机会,即便他们年龄渐高”。

  李炎的判断是,美国的高尔夫热潮开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经济发达之时,日本、韩国的高尔夫球热,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幸公杰先生也支持这个说法:“高尔夫变成一股时尚风气,日本是在30多年前,韩国是在20年前,香港地区是在10多年前,都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现象,而网球的流行会比高尔夫早几年。我认为,高尔夫在大陆也开始变成了一股风尚。”

  让一部分人先打起来

  1994年,正大国际曾经发布过一张唱片叫《让我再骗骗自己》,歌手“越洋”,真名叫“刘国良”。“我的良是良民的良,和

乒乓球教练刘国梁可不一样,不过,我们两个打过球,打乒乓球他让我多少,打高尔夫球我就能让他多少。”

  刘国良灌那张唱片的时候,人在美国,他是在洛杉矶接触到的高尔夫球。练球一年半后,他通过了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PGA)能力考试(Playing Ability Test)。按美国高尔夫职业资格规定,通过能力考试后,就是职业见习生。刘国良说,“后来我放弃了。职业选手这条路太难。如果真的要享受高尔夫的话,就不要朝职业这个方向走下去。后来我决定,利用球技和人脉,做一些和高尔夫相关的生意”。

  2000年,刘国良认识了美国Club Car球车公司的副总裁约翰·雷诺兹三世,他很快成了该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雷诺兹三世是美国名人赛奥古斯塔球场的会员,2006年1月,他终于带着刘国良去奥古斯塔打了一场球。

  刘国良的最佳搭档叫戴宁伟,90年代末,戴宁伟承包深圳高尔夫球会的工程,后来便开始打球,他说:“刘国良是我很尊敬的球手,是我的前辈,他34岁已经通过美国职业能力测试,而我34岁时,还没摸球杆呢。”戴宁伟的看线本领是一绝,他自嘲是“排水埋线出身,所以看线准”。去年在深圳高尔夫俱乐部举行的Volvo中国公开赛,张连伟特地请戴宁伟做球童。2001年,老虎伍兹到深圳观澜湖打球,是一个商人大派对,众多商人花几万块钱获得和老虎伍兹打一洞的机会,“步步高”的老板段永平出资赞助赛事,则有机会和老虎伍兹打18个洞,刘国良就给段永平当球童。“其实,我在美国的时候就看过老虎打球,但能陪着他打一场球,能有机会和他聊天,那还是很好玩的。”

  “如果一定要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高尔夫球,那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打球更便宜。但这样的比较没什么意义,更主要的不同是高尔夫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像奥古斯塔那样的球会,并不是有钱就能成为会员的。在中国,打球的人少,了解高尔夫的人也少,因此对高尔夫的看法比较片面,好像非富即贵,是贵族运动。或者说高尔夫就是赌博,其实人生不也是一场赌博,你赌5块钱是赌,人家赌10万块钱也是赌,高尔夫职业选手,打第几名能拿多少钱是明摆着的,奖金榜就是选手水平的一个参照,我倒宁愿说,业余选手小赌一把,是仿照职业选手的比赛。”刘国良是国内闻名的业余高手,接受采访时,他正在深圳给中国 移动组织的“全球通”比赛做筹备工作,他并不否认,自己的球车生意越来越好,正是因为球场多了,打球的人也多了。“我感觉现在了解高尔夫的人多了起来,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家能看到的比赛多了,中上层收入的人也开始打球了,公共球场也增多了。”

  “高尔夫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难的,天赋、身体条件、社交氛围、环境、经济基础,就像木桶理论,哪个地方少一点,你就打不好高尔夫。但高尔夫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生命力在于,这不是直接对抗,是比较悠闲的,不同水平的人也可以一起打,可以在不同的TEE上开球,可以让杆,可以很公平地来玩。”

 [1] [2] [下一页]

  新浪高尔夫频道>>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