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乖乖生病莫怕 爷爷给你摸一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6:1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王静安年门诊量在2万以上,被群众尊称为“儿童的保护神”

  开栏语

  名医也是资源

  为抢救和挖掘宝贵的名老中医资源,省委、省政府推出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当10位入选名中医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发现,他们大多都是70岁上下的老人了。王静安:84岁;吴康衡:75岁;杨介宾:77岁……

  “要成为一名成熟的、能灵活掌握辨证施治和融会贯通的中医,50岁以后才明白;成为名医大家,需要更长时间和相当的悟性。”十大名中医陈绍宏教授这样诠释名中医的成长。

  如今,随着时光流逝,老一代名中医将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我们忧心的是,随着他们的隐退,中医后继有人吗?吃五谷生百病,身患疑难杂症求诊于名老中医,是许多市民的愿望。作为一种抢救性发掘手段,我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其目的就是将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下去,将他们身上的“绝活”传承下去,从而为百姓服务。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将连续推出“问诊十大名中医”系列报道,以飧读者。

  在成都有一种说法:“娃娃生病了,莫怕,找王爷爷摸一下病就好啦。”王爷爷,就是与中医小儿科打了一辈子交道,被卫生部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的王静安。由于与孩子打了60余年的交道,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王小儿”。近日,已84岁高龄的王静安又荣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的称号。老人冷静地说,自己并不在乎名誉,他只希望中医“香火”能有所传承并旺盛地延续下去。

  A专家“王小儿”

  行医60载诊治病人逾百万

  王静安从医60余年,目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年门诊量在2万以上。

  “大家按顺序来,11号!”6日上午9时许,成都中医名医馆“王静安工作室”的门口早已排起长队,排号的护士气喘吁吁地维持着现场秩序。9月30日,王静安不慎摔伤,一根肋骨骨折,不得不住院治疗。医生说王老至少要一个多月才能恢复,不让他坐堂问诊。然而,王静安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没休息多久便再次来到名医馆为病患们诊断,他左脸上仍带有明显的淤伤。

  “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看200人。到现在应该已经看了逾百万人了吧。”王老骄傲地说。但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却实在有些吃不消。据了解,2005年10月,他被国家卫生部所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其年门诊量在2万以上,被患儿家长尊称为“王小儿”。

  B慈善“王小儿”

  满怀童趣娃娃们喜欢他

  通过患儿的哭声、咳嗽声等,看看其舌苔,不用细问就大致诊断出病情。问诊中,他喜欢笑眯眯地摸摸孩子的脸,逗乐他,显得十分慈善。

  “来,张开嘴让爷爷看看。”王静安一边用双手轻捏一个小男孩的耳朵,一边查看着他的舌苔。“乖,爷爷给你搓搓肚子。”王老笑着用手轻揉着孩子的肚子。“王爷爷再搓一下嘛,好舒服哦。”小男孩要求道。

  王老有这种本事:通过患儿的哭声、咳嗽声等,看看其舌苔,不用细问就已诊断得八九不离十了。他总会先让弟子为患儿诊断、开药,并提醒他们注意患儿的一些细微特征,“这一个小男娃的舌尖有点红哈……”自己再复诊,确认无误后才让弟子誊抄正式处方。遇上疑难病例,他就会讲解医理,随后犹如快板行书般说出一长串药名来。

  不大的诊室,墙面上挂满王静安的字画、奖状。他的座位背后,写有“仁术丹心”的挂匾格外醒目。王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王小儿”,不仅因为他看儿科十分出名,更因为他特别喜爱孩子。在他的诊室内,随处可以看到“孩子”的身影。一张名为“童趣”的彩画上,几个身穿传统小褂的孩子在嬉戏着。“你看你像里面哪一个?”王老跟记者开起了玩笑。他坐诊的桌子上,也摆了一对用玉石做的小孩摆设。只见他俩一仰一趴,似乎在欣赏爷爷看病。

  “小娃娃可不怕我。因为我喜欢娃娃,他们也喜欢我。”王老笑着说。他在问诊过程中,并不会刻意地看什么,而是笑眯眯地摸摸孩子的脸,在逗乐他的过程中观察病情,显得十分慈善。通常,在看完后王老还会在娃娃的背上、肚子上搓一搓,他认为这对娃娃的生长、饮食都有好处,还称其为“王氏按摩法”。不仅如此,在王静安处看病,熬药也有额外的讲究,在药房抓好药后,其弟子还要将独特的熬药、用药方法告知病患。

  C严师“王小儿”

  被打手板五旬弟子也心服

  弟子们要是没能对症下药或是诊断出现错误,他会当着病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把处方扔回去,甚至会拿起抽屉里的折扇敲上两扇头。

  在王静安工作室中,共有4名女弟子。虽然有的才20岁出头,有的已步入中年,但她们都亲切地称他“王爷爷”。跟随王老学医的弟子,几乎都是有相当临床经验的医生。

  说起王老师,弟子们在敬爱的同时还有一些畏惧。畏惧什么?弟子黄映君笑着指指王老面前的抽屉:“就怕里面那把折扇!”原来,已经84岁高龄的王老对患者特别和蔼可亲,但对弟子们却十分严苛。弟子们要是没能对症下药或是诊断出现错误,就连字写错或用量不对这些“小误”,他也会当着病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把处方扔回去,甚至会拿起抽屉里的折扇敲上两扇头。如今,那把“体罚”人的折扇的扇纸已经被打烂了。

  一则在业内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是:名中医郑家远在跟随王老学医时已年近五旬,却也曾被老人家打过手板儿。“我现在已很少打弟子了,他们都成专家咯!”王老语气中透着自豪。

  D勤奋“王小儿”

  钻研医书发掘最佳疗法

  他不抽烟、不打麻将,喜欢呆在家里翻看医书。碰到坐诊时发现出的疑难病症,他就放弃休息,在家查阅大量书籍,试图找出最佳疗法。

  虽然王静安行动不便且年事已高,但每逢他坐诊的日子,不到8点钟便早早来到中医名医馆。王老说,病人排号不容易,许多都是外地到成都专程找他治病的,一定要尽力给每个人看病。“他们远道而来,既辛苦又辛酸啊。”因此,到了午饭时间,王老却总是还在为病患问诊。回到家中,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这才能吃到一口热饭。老伴肖婆婆这时常常板起脸“教训”他:“明天早点回来吃饭,晚回来就没饭吃了哈!”老两口感情非常好,王静安能在这把年纪还有精力坐诊,全靠肖婆婆悉心照料。

  不仅坐诊时想着病患,就在难得休息的时候,王静安的心思仍然扑在中医研究上。“我不抽烟、不打麻将,有空的时候就喜欢呆在家里翻看医书。”王老说,自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患者的病想尽办法都要医好。碰到坐诊时发现的疑难病症,他就放弃休息时间,在家查阅大量书籍,试图找出最佳疗法。“我总在想,还有多少病我不能治好。在一生当中就想把医学上原来没有发掘的东西,通过努力再挖掘出来。”

  E宽容“王小儿”

  博采众家坦陈西医有优点

  “西医也有很多优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从事中医这个行业,就对西医看不顺眼。”王静安常常这样评价说。

  王静安从9岁起便开始学医,投师蜀中名医廖里癸门下。廖老师教徒严厉,稍不满意就不许吃晚饭,罚跪甚至挨打。王老在廖里癸门下学医十多年,尽得其真传。后来,廖里癸又将他送到成都名医李辉儒处。王老先后跟随周秉良、曾文轩、何伯勋、谢铨熔、蒲湘澄等12位当时成都的名中医,学习了内、外、妇、儿、针灸等中医技艺。也正是因为那段岁月里诸位名师的严格教导,才为王老的“国医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王老博采众家之长又自成一体的医术已成“国宝”,被卫生部列为“十五”攻关课题之一。近日,他又荣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对此,王老十分平静地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也能防病。”

  对于日前网上掀起的“反对中医签名”的浪潮,王老很痛心:“为什么说中医不科学?只要能治好病的都科学,日本、韩国都在研究中医,而我们却要抛弃自己的国粹!”然而,王静安也不排斥西医,在研究中医的同时,他也潜心研究西医,看起西医的诊断书、CT照片也能讲解得头头是道。老人还叹息说:“学中医很苦,50岁以前难称名医,好多年轻人都耐不住寂寞。开中药又捞不到回扣,那些一心向‘钱’看的人更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中医。”王老为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中医命运感到担忧。

  人物档案

  王静安,1922年生于成都,从医60余年,省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专家,中华中医学会高等教育儿科学会名誉会长,成都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2005年10月被国家卫生部所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先后出版了《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两本医学著作。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被广大群众尊称为“儿童的保护神”。年门诊量在2万以上,被患儿家长尊称为“王小儿”。

  温馨提示

  特长:师承蜀中多家名医,精于儿科,擅治中年早衰、老年性痴呆、慢性疲劳综合症、小儿高热、咳嗽、胃脘疼、秽语抽动症、免疫功能低下、多种手术后综合症等疑难重病。

  每周一、三、五、日上午,王静安会在成都市中医名医馆坐诊。虽然接受预约排号,但由于前来看病的患者太多,仍有许多外地患者要排近1个月的号才能得到王老为其看病的机会,通宵排号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目前,王老每次坐诊大约看40名病患。

  记者董馨摄影杨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