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忘的事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7:18 新浪嘉宾访谈 | |||||||||
主持人:在拍摄的过程中,我相信杨铭军和沈瑞应该会到各个地方采访,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特别难忘的事情? 杨铭军:我当时是去青岛采访了一个青岛日报的辛梅,她是最早发现当代工人典范许振超,她是到最底层和码头工人打成一片,了解到许振超的事迹,到04年就把许振超推向全国了。走之前我们也有一个路数,当时设计在青岛的一个路采访每一个过往的人,问他们认
现场我最感动的是重庆日报写农村新闻的记者罗成友,看那个片子整篇都是他老婆在用抱怨的口气一直在说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说他整天去基层农村,他的鞋上总是粘着黄泥巴,一直在农村的道路上下乡采访。但是在现场的时候罗成友也非常重视这个事,那个西装还大一号。我们舞台设计的比较特别,是旋转的舞台,还有红地毯。罗成友说工作的时候穿着胶鞋走农村路的时候,能想象到是非常轻车熟路的,但是从这个红地毯走下来的时候是僵硬的,非常不适应这个环境。导致现场小崔也调侃我跟着你走一圈,那时候确实感动了现场观众、感动了小崔,如果播出来也会感动观众的,小崔也是发自内心的说那个路我带你走一圈,当时那段也是非常感动我的。 主持人:真想看一下到底怎么走那段路的。 沈瑞:我可以跟你说说我接触的那个记者我的一些印象,因为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到现在一直印象很深。因为他是做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他身上体现的是记者对于客观真实的追求,所以他在讲他因为做调查性报道,可能接触得更多是比较黑暗的东西,经常遇到一些暴力或者比较血腥的内容。我采访他说,你自己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表现表现自己的心态。他说他当时去矿难现场,当时现场有很多家属,他也希望找到真相。他说当时的情况下遇到种种威胁,包括本人和家属生命的威胁。他说为什么那样的状况下我还是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他说在现场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那个小男孩只有4岁,他的爸爸在矿难中遇难了,他跟他的妈妈一直在那个地方,不管怎么样哪怕见到尸体也好。那个小孩因为长时间的没有人管,已经饿的不行了,坐在那儿哭。他的妈妈也没有心情管他,他就拉着他妈妈说,我饿。这时候旁边有好多人,有记者,有当地的官员,还有当地遇难者的家属。我采访的嘉宾遇到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就拿出100块钱给那个孩子,其实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对于一百块钱是没有概念的,他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知道这是钱,能买到吃的,他就攥着那个钱。当时跟他去的记者就拍下了这个照片,前景是孩子脸部的特写,背景是孩子的母亲在哭。当时我采访这个记者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之所以坚持做这个事情,我所希望的就是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不要面临同样的困境,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的记者在做的一些事情。 邓蕾:我们这次实际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任务对我们来说难度在于,很多人对记者本身并不了解,很多人,包括像我们采访罗成友的老婆,她都觉得在她的眼里记者都是高人一等,出去都是车接车送,到哪儿说话都特别好使的。但是当你了解之后心里会有不是滋味的感觉,比如像我们《焦点访谈》的记者曲长英,他现在还在那里,等于到现在为止没有利用《焦点访谈》这个名字做任何事情。在物业上、在自己家庭生活上、在孩子生活上,遭遇过种种,包括出去旅游被人黑过,他在所有的情况下没有跟任何人说自己是《焦点访谈》的记者。当时我们曾经拿这个事情说过,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他就坚决拒绝了,他坚决不允许别人说这个事情。我之所以把话题扯到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家里边的人,他们对记者这种东西也不了解。可能我家里头,像我爱人还好一点,因为我爱人跟我是同行。像我妈妈,在她的眼里我永远特别忙,因为多年来我可能一直想让她放心,我家在外地,而且我父亲去世很多年了,我一直想让她放心,所以她找我办什么事我都痛快的答应她,她就觉得我无所不能,实际上她并不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什么,所以她并不了解我们记者干什么的。可能这是我最开始想表达的欲望,就是说希望大家了解记者真实的作为。 另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记者里面其实干什么的都有,有像刚才铭军说到的记录典型人物的。杨铭军的工作还有个细节,到青岛码头的时候随便抓住一个人问你认识辛梅吗?说认识,为什么?就是这个人很长时间深入在这里头,去了解大家都在干什么。她做的是正面典型报道,但是她的付出并不比做调查的记者付出的要少,大家的付出是等同的。 另外,这么多的记者里面实际上你看到大家承担了不同层面的东西,可能我们做的时候会有一个难度,因为你很容易把每个人做成好人好事,每个人多大年纪、做过什么、拍摄过什么,他参加过神五、他参加过神六、他参加过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他参加过香港回归、他去过维和,等等所有的大事他都在现场见证过。作为我可能也是这个样子,后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就想,我们要赋予每个记者身上一种品质,那种品质是他做这个行业、做这个报道的时候别人承载起来没有他的承担有力度的。后来我命名为叫“品质的力量”,就是这种品质的力量可能让你感觉到最坚硬的、最有质感的,比如像辛梅最后杨铭军定位为专家记者,刚刚说的老曲他可能是选择并坚守,他的坚守是源于责任。因为《焦点访谈》十周年的节目也是我做的,我当时采访老曲的时候她就说他的坚守来源于责任,他看见别人需要的时候比看到自己的需要更有感觉,你平时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很假,就是在说大话,实际上这个东西都是真的。而且这种东西如果我们自己不说,可能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时候可能我们的记者吝于表达,比如他可能表达的不是自己,可能是表达自己采访的对象,比如我做过谁谁什么地方感动过我,他讲的都是别人,就是他很少讲到他自己。 我们还有一个片子是珠峰,珠峰是群体,40多个记者。后来我给编导设计,可以让每个人讲别人,我设计的源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看他们采访的时候都是在说别人不是说自己,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我们宣传自己,是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平时是隐藏在我们的工作和这种工作的职责当中很难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可能这次让我们感触到了,并且我们能把他提了出来让大家看到的更清晰、更直白。 主持人:可不可以看到他们在平时工作当中的辛苦一面? 邓蕾:这是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