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贵阳一个“森林之城”的新农村读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4:05 《小康》杂志

  一个喜欢住在农家的市委书记

  一个农民自己建设的新农村

  一套远程教育系统

  一棵能结八种桃子的桃树

  一种不能过夜的“农家乐”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 胡晓生

  贵阳,地处中国大西南,云贵高原东部。古时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贵阳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成为贵阳的绿色生态屏障。贵阳林地面积达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4.77%,又称“森林之城”。

  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内,受尽磨难,“龙场悟道”,形成了以心学为本的独特学术思想。加上以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其“心学”体系臻于完善,形成我国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彝族土司安国亨在修文阳明洞,大书“阳明先生遗爱处”。此爱,即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与贵阳人民的切切深情。

  贵阳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农村人口略多于城镇人口,农村面积远大于城镇面积。

  贵阳市委书记王晓东说:我们贵阳,是大城市、大农村格局。

  王晓东读本: 七年书记,七年变化

  王晓东当贵阳市委书记已经快七年了。在这个遍布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西部城市,农村建设问题从一开始沉甸甸地就搁在他的案头。

  刚来贵阳的时候,王晓东常常下乡住在农民家里。有一次在乡下住了一周,等回到市里,发现印度总统下台了都不知道——老乡家没电视,消息不通。那次,让王晓东下定决心,要解决农民家通电网的问题。七年过去了,电视和电话进入了贵阳市农村几乎每个农户家中。

  不光是电视电话的网络通了,王晓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十字方针:“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一件一件地陆续落实着。

  如今,十字方针的内容基本建设完毕。王晓东的高兴发自内心。他说,这些基础建设都是农民最企盼的事情啊。你想想,这里跟北方的大平原不同,没有路,农民就憋在山里出不来,别说物流运输了,信息流都进不去。道路打通,更是让思想打通。没有水,农民生活没法保障,而且贵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留不住水。因此,农民特别希望解决水的问题。没有电,没法使用电器,农民生活水准没法提高,甚至照明都有困难。沼气也很重要,它是新农村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也是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切入点。沼气让农民家中变得干净,方便,让农民生活方式向文明化方向转化。

  王晓东在下乡调研时,看到了很多农民住着当地特有的茅草棚。茅草棚里农民的生活简陋得让人不敢想象。他当时就想,怎么能让距离市区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农村,到处都是这样的茅草棚呢。回来后,他开始四处调动资源(他笑称资源整合是他的强项),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水泥或者其他建材),让社会各个层面来关心农民的住房问题。凑好了建筑材料,又动员农民,只要愿意改善自己住房条件的,就要自己出工出力(建筑材料政府帮忙筹集)。

  茅草棚改造的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3年的时间,3万多户茅草棚全部“消灭”,15万农民改善了住房条件。现在贵阳农村已经见不着当初的茅草棚了,记者想找一个拍照留念都没有机会。

  “茅草屋改造不是一个形象工程”,王晓东说,“生活条件改善了,让农民有了创富的念头,好的住房能成为农民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这是一个扶贫致富的工程。”

  与茅屋改造工程类似,农村道路的修建,王晓东采取了同样的办法,筹集资金与动员农民相结合。村里要成立理事会,有85%以上的农民表示愿意修路,理事会就可以代表农民向政府表示同意修路。政府把资金或者建材批下来,然后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政府出钱,出材料,农民出工出力。不会修路没关系,政府找专家来指导示范。目前,贵阳市修建道路以每年1000公里的速度进行着。

  在贵阳市的农村建设中,政府致力于起到重要和适当的作用,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政府充当的角色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农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的担当者、组织者、文化建设者;农民自己是建设者,出工出力、修路建房、生产劳动。农民永远是主体,政府则是引导和扶持,把农民急需却办不到的事情解决好,为他们积极的生产劳动提供可能。

  王晓东一直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里面最为基础和初级的工作。“基础不通,万事不通”。路修好了,农村改造好了,他现在仍然每年保证两次下乡住农家,实际看看农村的发展状况,为决策做一些实际的调研和参考。

  七年,贵阳最大的变化,是农村、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我们走在各个不同的乡村,看到这个相对农闲的季节里,很多农民在忙着翻新房屋,整理院坝,修路筑墙;腰鼓队在练习队形;孩子在上学——哪里都看不到闲人。

  王晓东认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农民搞生产和建设提供机会和可能。如今处处面貌整洁的乡村告诉我们,他基本做到了。

  “要说我的个性特点啊,”他说,“那就是看准的事不轻易放弃。很多工作是会遇到阻力的,但是我会一直不断地去推动。今天推不动,过几天再推……”王晓东安静严肃的脸上出现了点点孩子气的神情。

  七年里,王晓东已经形成了他特定的生活定式:6:30起床;8点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6:40回家,边吃饭边看新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胃不好);晚上8点~9点,在省委大院里散步,跟老太太们聊天(跟老太太们熟得不得了),9点以后回家,看书学习。每天只有在散步的时候跟家人在一起。小孩该考大学了,他几乎没顾得上,很是内疚。

  王晓东,七年书记,推着贵阳农村日渐日新。

  学校读本:远程教育的网络及终端

  记者一行到达偏远的洒坪小学的时候正是上午课间操时分。小学生们往操场上蜂拥而出,嘻笑打闹,看着我们手里的相机一点不掩饰他们的好奇和羡慕。

  小学校长矮墩墩的。他告诉我们,学校招收的是周围六个村的孩子,共有七百多名学生,36名教师。最远的学生,每天从家里走12里地的路来上学。这里民风很好,学生在路上都很安全。

  我们看到,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摆满了各种仪器,还有专门的远程教育终端室。校长说,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安排使用远程教育室,可以下载各种课件,然后放给学生们观看。远程教育终端是政府建设的,现在几乎每节课都有老师在使用。

  想起前一天在阿栗村支部办公室旁边看到的小学校,远程教育终端室由支部和学校共用。支部办公室有独立的计算机室,终端就在里面。计算机室后面是支部建设的图书室,图书室窗户外,晃动着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打篮球的身影。

  市委书记王晓东说,贵阳市的远程教育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市内整合资源的结果。整套系统注意了没搞重复建设,利用的是电信部门的网络,请电信部门进行整体系统以及终端的建设。终端建设好之后,开放给学校和其他单位共同使用,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资源。王晓东认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这是实实在在看得着的。

  王晓东强调的是,文盲,是不可能搞建设的。

  贵阳市委市政府重视基础教育,远程教育,也重视职业教育。嫁接能手李仁贵就是初中毕业参加了几个月的农业技术培训后,走上学习嫁接种植道路的。

  农民读本:李仁贵的桃子 刘老大的农家乐

  贵阳阿栗村青年农民李仁贵家里有个不小的庭院,院落依山而建,看上去风水很好。院子里有棵水桶粗的老桃树,随着山风唱着歌。

  李仁贵在老桃树上嫁接了八种桃子,他扳着手指头数:水蜜桃、艳红桃、青桃、盘桃、久保桃、……哦,今年刚绑上去的寿桃,已经成活了,明年就可以结第九种桃子了!李仁贵的脸笑成一朵花。李仁贵还种了20亩杨梅。到杨梅成熟的时候,他需要几个帮手。他就到网上发布了一些消息,希望招募一些学徒,他教他们种植嫁接技术,而学徒就可以帮着干一些农活。

  李仁贵所在的贵阳乌当区阿栗村,从10多年前开始,政府引进、实验高科技杨梅种植技术,如今已经有近万亩杨梅,油桃、杏子一千多亩,枇杷、樱桃等优质水果一千多亩。一家人种的杨梅,一卡车都拉不完。此外,在贵阳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农民大面积种植的黄金梨也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这么多水果能顺利销售出去,与当地政府整体规划大有关系。

  在折溪村的梨地里,果农告诉《小康》记者,梨下来后,会有人过来统一收购,根据梨个头大小定价格。一位大姐举着一只男人拳头大小的梨说,这样的,能卖2块一斤。但是到市场上自己去零售的话,能卖一块二、三,就不错了。

  这家果农靠种的这些黄金梨,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

  贵阳市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李涛介绍,贵阳市的各种专业化农村协会、农村专业组织非常发达。有蔬菜办、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等。这些协会和组织在促进和推动整个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统购统销。我们看到蔬菜办还制订有《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贵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鼓励这些组织,把城市的大市场与农村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以合作化的方式,帮助农民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贵阳农村生产的大量蔬菜、水果,一方面是通过蔬菜办,销售到城市,甚至是国外。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家乐”,让城市的人到农村来吃农家饭、休息和直接购买水果。农民只需要一门心思搞好生产,销售的事情基本不用操心。

  说到农家乐,阿栗村的刘老大不得不提。村里头他是第一家开办农家乐的,家里两层楼搞得象城里的饭店一样,放了十几张大圆桌子。刘老大说周末这里能全坐满。就着庭院外面山谷的风景,吃农家饭,楼上还提供棋牌屋休息室。——可以想象其中的乐趣和闲适。

  这里的农家乐有个独特的风俗,就是不允许过夜。刘老大的农家乐做得如如此火暴,也从未允许过城里人在这里过夜。刘老大的理由是离市里不算远,一般都让游客当天回。但是我们从其他当地人那里得知,如果有一帮子朋友玩得晚了,是可以留宿的,同性朋友也可以留宿。但是如果一家人有夫妻,或者小两口,或者男女朋友,就绝对不允许。

  所以,小两口要是去贵阳市周边玩农家乐,可是要注意当地的这个独特、淳朴而可爱的风俗哦!

  “‘农家乐’的意义非常实际”。贵阳市新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张林俊认为,农家乐能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和谐互动,让城市比较高的生活水平辐射到农村。农民种的蔬菜水果在这里“直销”,城里人也能享受到乡村的秀丽风光,新鲜空气。

  城里人的到来,又成为促进农村搞建设的动力。“五·一”放假期间,农家乐的生意都不错。过完节,城里人走了,农民们纷纷感觉到自己农家乐的档次不够。“现在你们看,好多人家都在翻新房屋呢,还在不断提高招待档次”。

  对话王晓东

  王晓东看上去跟照片有一点区别。照片里他严肃而具有领导气质,实际中的他却是和蔼近人的。谈话不紧不慢,思路清晰缜密,时而严肃,时而诙谐。

  《小康》:现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一直有不同观点。有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入,通过拉动内需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另一个代表性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人文环境的构建上;从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贵阳市比较重点地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房。您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王晓东: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着重点不一样。在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最基本、最初级的问题。针对贵阳市山区特点,没有道路、水、电的农村,根本谈不上任何其他问题。因此,贵阳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路通了,有水有电了,下一步的发展,比如农村产业、经济、教育等等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当然,不是说每个阶段只搞一种建设。我们在重点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着力发展产业。搞产业建设的同时,也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每个时期都有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各个阶段的“抓手”不同。

  《小康》:还有一个争论的焦点是,有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永远在农村,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无法消化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而另一些专家却认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即新农村建设首先应减少农民,其次才是建设。您认为贵阳市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

  王晓东: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当然是在农村。同时,农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贵阳,我们一方面采取了“三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即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提供了部分农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空间;另一方面,农村本身要提高生活水准,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也要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另外,农村到城市打工也是转移的一部分。三部分大概各占1/3吧。

  因此,在大范围内来看,农民没有离开现在的农村。

  让“城市消化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这个提法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实际操作中,应该从多途径多形式来解决农村城镇化的问题。

  《小康》:您曾经专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对于农村政策一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八个一号文件,您认为这八个文件的陆续出台,反映我国农村发展政策的怎样的脉络?

  王晓东:是的,我从大队干部到农村政策研究室后,从理论上开始认识中国农村的问题。农业问题不解决,中国小康社会就没希望。中央出台的多个文件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中央解决农村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其核心是在“放权”二字,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税费改革,核心在“让利”二字,调整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显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第三个阶段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是一次综合改革,是系统工程,目的是要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建设农村。

  《小康》:目前,西部与东部农村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报道提出,全面建设小康最难在西部。贵阳是全国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地区。您如何看待东西部的差异问题?您认为西部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王晓东: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新农村建设都应该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实际就是搞面子工程。我刚考察了另外一个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那里把强调农村的清洁卫生当作主要政绩。但是当地的经济非常落后,农民饭都吃不饱,让他们天天粉刷墙壁打扫卫生,不是做样子是做什么?!

  对于西部新农村建设,我的观点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突出特色,尊重群众,多办实事。

  《小康》:贵阳市的地方特征非常突出,比如环境优美、风景名胜多、生态保护得比较好等等,针对这样的特征,您觉得应该把农村建设重点放在哪些方面?现在贵阳市是怎样来做的?成效如何?

  王晓东:来这里上任伊始,我就有个目标,要当个环境书记,就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为百姓生活创造优良环境。现在,我在贵阳搞了中心城区的绿化;建了环城林带,专门立法对环城林带进行保护;第二条环城林带也开始建设了。目前,贵阳高达34%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小康》:我们都以为贵阳本来就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

  王晓东:不是。贵阳的生态比较脆弱,因为喀斯特地貌的缘故,贵阳“石漠化”危险随时都存在。所以,环境是贵阳必须要特别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小康》:贵阳整体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王晓东:工业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

  《小康》:您心目中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

  王晓东: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非常科学,非常清晰,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