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500年前五邑人石碌榨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4: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恩平乡间发现古代土法制糖工具,是用花岗岩打凿而成

  恩平市考古人员最近在该市那吉镇那芬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该村至今仍保存500年前明代土法制糖时曾使用过的工具。

  明代祖上留下“糖碌”

  这套制糖工具是考古人员在村后晒谷场边的草坪上发现的,分两个圆形碌碡和石盆,恩平人俗称为“糖碌”,均以花岗岩石打造而成。碌高约0.6米,直径约0.4米。两个碌碡顶端都有一方孔,是用来插进硬木楔做的轴承的。中间的周围也都凿有右深左浅形状相同的方孔,是插入硬木楔做的齿轮带动两个碌碡旋转的。碌碡底下是一个大石盆,也是用花岗岩打凿而成,厚约20厘米,四周边缘凸起,中间凿有凹槽。全套工具重约1500公斤(见下图)。

  考古人员说,清康熙元年编的《恩平当地风物志》记载:“清朝时期的石碌大多为明成化年所制,双圆柱形,为榨蔗制糖之用”。又据《恩平文物》记载:用石碌榨蔗是明朝客家带来的制糖技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当地发生土人和客家的械斗,客家被迫迁离。同治之后当地未见土人用石碌制糖。恩平博物馆人员还走访了那芬村村民,村民都称村中的石碌是祖上明代留下的。

  南迁先人艰苦创业

  恩平市文物工作者追根溯源,进一步了解这套碌碡石所体现的古代五邑人的土法制糖史。

  据记载,早在南宋年间,粤北南雄珠玑巷部分居民,举家迁于粤中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即四邑)等地。其中迁居恩平的移民定居后艰苦创业,开荒造田。他们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甘蔗。农闲时节,身强力壮的男人就从附近的山头挖出巨大的花岗岩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上四驳牛车,拉回村边。妇女们就从山上割回茅草、树枝,搭盖起简陋的茅寮。手艺精湛的石匠就在茅寮里将花岗岩打凿加工成碌碡和石盆。到了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将满山满岭的甘蔗砍了下来运回茅寮,准备加工成黄糖。

  三道工序制黄片糖

  土法制糖工序相当繁杂。第一道工序是榨甘蔗汁。负责“转碌”的两人赶着套上轭的两头牛,将两只沉重的碌碡拉动,待碌碡飞快地旋转起来后,负责“下蔗”的五六名男女将甘蔗连续不断地插进碌碡下端的缝隙。蔗汁顺着石盆的凹槽流入木桶里。第二道工序就是煮糖。煮糖要经过三个大铁锅,分为头锅、中锅、尾锅。煮糖师傅将蔗汁倒入头锅,以猛火烧煮30多分钟。一边煮,一边用漏勺将蔗汁中的杂物(蔗渣)及糖泡捞出(可作烧酒的原料),接着将头锅煮过的蔗汁舀到中锅,又烧煮约20来分钟,再将杂物和糖泡清除,然后舀入最后的尾锅。继续以猛火烧煮,一边用木棍不停地将蔗汁搅动,防止粘锅烧焦。经过大约20分钟的烧煮,蔗汁的水分逐渐蒸发,慢慢变成黄色的糖浆。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粉或蚬粉(起凝固作用),经搅匀后,即时舀入大木桶,迅速抬到用草席铺好的糖格再倒出来,同时用木板将糖浆抹平。经过数分钟的凝固,糖浆很快变硬,成了厚约一厘米的黄糖。然后,再用木尺和利刀将黄糖切成方块,这就是过去我们经常购买食用的黄片糖。

  上世纪70年代,恩平建起了大型机械化制糖厂,繁重累人的土法制糖工艺被淘汰。饶新一梁治荣摄影报道

  

500年前五邑人石碌榨蔗

  (卓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