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哭泣的作文收获亲情还是伤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0:49 现代快报

  哭泣的作文

  “残忍”教育播下了爱心的种子还是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找到了写作文的“诀窍”还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心理重负?一堂特殊的作文课引起了各方的热烈争议。

  主讲老师: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作文课上,让小学六年级学生把自己最爱的五位亲人一一划去,让孩子们体会生离死别的痛苦,这节特殊的作文课的主讲人是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菘舟。昨天,记者连线了王老师,他说,这节课其实就是小学新课改里的核心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向小学生提出生死的沉重话题是否合适,他表示,这在上课前早有考虑,所以才会选择六年级这样的高年级学生来开课。他们也到了进行生命意识、生命精神教育的时候了。

  王老师说,这节课的素材来源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看后觉得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因此将其转化成了作文课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这节课在台州、杭州等地的小学都讲过,当时的效果和在南京一样,对孩子们震撼很大,让他们更珍惜身边的亲人。

  这次课让孩子们真情流露,进而写出动人的文章。王老师说,孩子们怕写作文,因为他们以前的情感被忽略了,缺乏写作的动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萌发,对社会认知与成人接近,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才考虑在这样的年级来开这样的课。他认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太沉重,处理不好会留下阴影。

  这样的课也不是谁都可以上的,最核心的是语文教师要有生命意识,自己要有底气,要求跟孩子们能感同身受,能够投入课堂。

  回到这堂课上,如果处理不好,不能把握节奏,让孩子们从体验中脱身而出也是失败的。不能表面化地把这节课的目标当作亲情教育,更要让孩子们反思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起伏。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适时地点醒孩子们,让他们回到现实,知道自己的亲人其实都活在自己身边,应该珍惜。恰当地把学生的情感收回来。

  快报记者 黄艳

  【《亲情测试》作文选】

  亲情———引领我们飞向天堂

  王昕颖

  老师让我们在一张洁白的稿纸上,写上5个我们最爱的人。我犹豫着,因为,在这偌大的世界上,爱我的人很多,我爱的人也很多。我心里烙下了一块阴影,直到写下十个汉字:妈妈、爸爸、外婆、外公、奶奶。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不止是十个汉字,更不是十个符号。对呀,我们写下的,是亲人给我们的爱,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在纸上的那十个字,此时此刻,我感觉它们的周围散发着圣洁的光芒。

  随后,老师让我们划去一个,我心里的阴影开始扩散,随着的,是一丝无奈。不过,我还是划去了我的奶奶,毕竟,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和她接触了。

  就这样,老师让我们不停地想,想我与这些亲人之间杂碎的片段;老师让我们不停地说,说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还让我们不停地流泪,流着略带咸味的眼泪。真的,我们哭了。

  直至划去最后一个汉字,不,它不仅是个汉字,还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汉字周围圣洁的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黑暗,阴影笼罩着心房。心里,充满了恐惧、惆怅与孤独。

  来这儿之前,我还与他们欢声笑语,感觉飞在天堂,仅仅二十分钟后,我便一片茫然。我在哪儿?在茫茫的沙漠吗?我在哪儿?在茫茫的雪山吗?不!我由天堂坠入了地狱,全身被阴森的气息包裹着。老师,你知道我们的感想吗?你知道,你让我们划去名字时,我们温暖的手是怎样的无奈吗?你知道,我们流的泪夹杂着怎样的东西吗?或许,这一切的一切,连我自己也无法回答。

  老师说:这些都过去了,你们的亲人还在你们身边。我不知从哪儿来了一阵喜悦,心飞向了天堂。

  最后,我把它们变成了文字,写在了洁白的稿纸上。

  指导老师 周湘玥

  珍惜亲情

  孔熙雨

  一上课,老师让我们在洁白的纸上写下五个最爱的人的名字,“五个人?太少了吧。”我心想,不过既然老师这么要求的,那就放弃我那可爱的小表弟吧。

  接下来,老师要求我们划掉其中的一个人,我的兴奋心情顿时凉了半截,坐我边上的叶志成烦躁地抓了抓头,教室里还传来几声叹息。

  然后,老师又叫我们划掉剩下四个人中的一个,我听到教室里连绵不断的“丝丝”声,老师不断地重复:“虽然令人伤心,但这是规则。”经过挑选,我划掉了一个。“这只是个游戏而已。”我这样安慰自己,才压住了阵阵心酸。

  老师又一次让我们划掉一个人的名字。许多同学的眼里流露出了无奈、不安,我再次做出选择,“假的,假的!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强忍着几乎要夺眶而出的眼泪。面对着艰难的抉择,同学们有的泪流满面,有些已泣不成声,令人窒息的气息弥漫在教室上空。

  “虽然很残酷,但这是规则!下面请把剩下的两个人全部划去。”同学们颤抖的手握着笔,不,握着一把刀,把最后最亲的人,也是最真挚的两份感情也割去了!我尽量安慰自己,并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毕竟作为男子汉在大庭广众之下失态不好。可是,同学们就没我坚强了,许多同学已满面通红,泪流满面,随之而来的是黑暗、是恐惧、是失落、是绝望……

  为何老师要求我们划掉亲人时,我阵阵心酸,同学们泣不成声?为何老师说什么都没发生时,我顿觉心情舒畅,同学们如此喜悦?因为如果失去了亲人,我们将失去最真挚的亲情。可是,这些亲情不就在我们身边吗?是的,许多事物人们只有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所以,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现在,请珍惜这份最宝贵的亲情!

  指导老师 孙逍

  【语文教师】

  来点“残忍”

  是必要的

  王老师上课时,南京拉萨路小学校长周荣华正在现场。她认为这节课是有点残忍,但是这是一种生命教育,最终让学生体会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爱。

  周校长说,相信这堂让孩子们流泪的课,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失去亲人”的刻骨铭心的教育。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的。六年级的孩子应该经历这些,而现实是,孩子们被捧在手里,什么也不能碰、什么也不能讲。如果多一点这种教育,他们的承受力更强。所以说,正面、快乐的教育和有点“残忍”的教育都是必需的。

  周校长曾多次听过王老师的课,她说,王老师教作文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就是充满了激情和爱的,而这一次的教学方法有所变化,同样很好。她说,在南京的小学课堂上也有类似的挫折教育的方式,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深。

  另一位老师说,当时在课上大家的反应相当一致,老师们一开始觉得对孩子有点“残忍”,但王老师把握分寸比较好,对孩子们无论是在作文上还是在他们的情感上都有较大的冲击。

  快报记者 黄艳

  【正方观点】

  赏识之外需要“棒喝”

  申猴:长期以来,对子女的教育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赏识教育”才是对的,其他的都不够“人性化”。然而,赏识教育到底怎么进行好像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一味地温柔与迁就却大行其道。结果呢,孩子们的环境虽然越来越宽松,但对家长、老师的耐心教育产生了“疲劳感”。

  在“赏识教育”中,插入看似“残忍”的教育方法,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

  虽然称为“残忍”,但不用体罚、不用嘲讽,却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面前,孩子们仿佛在瞬间就获得了平素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学到的宝贵体验。究其原因,是这种与泛泛说教有着强烈反差的“残忍”起了作用。它激起了埋在内心深处的爱心、感激、善良、亲情,使之冲破层层冷漠、麻木的表象,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希望。归根到底,“残忍”的目的,是缔造至善至美的心灵。

  草木菁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残忍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只要运用得当,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亲人终将离别,这个道理孩子们不明白吗,只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所以才会忽略。这节课后,除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佳作,孩子们应该还学到了珍惜和关爱。

  就像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所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这次的教育与其说是残忍,不如说是真实,生离死别,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老师只是虚拟地把时间提前了,让孩子过早地面对,也许在情感上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更有助于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bssts:通过“让至亲在纸上消失”的想象,就把孩子引入生离死别的场景,从而真切地品尝到人间悲情,感受到心灵的煎熬,这不啻为一场实战演习。而孩子们也在这场“演习”中表现出色,不仅交出了一份份令老师和家长刮目相看的习作;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场情感体验,让孩子懂得亲情的珍贵,也会懂得感恩回报,实在是一种启发心智的有效教育形式。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作秀成分,较之于那种让富家子弟和贫困生互换环境的教育不知要高明多少,负作用也小得多。

  神五神六:这堂作文课之所以上得好,不在于形式新颖,而在于让孩子发现了内心中埋藏的真实的自我,触动了真感情。有人会说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经历了一次心灵的磨难,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我们应该懂得“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没有一点挫折的孩子将来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人生旅途呢?经历一场失去亲人的伤心体验,让孩子更加珍惜亲人的关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这不是一堂简单的作文课,而是一次心灵发现之旅,一堂亲情温习课。

  【反方观点】

  别让“残忍”害了孩子

  火言火:“残忍”的办法确实使一些孩子写出了感人的作文,也可能使一些孩子从此珍惜亲情,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再就是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用那种“残忍”的办法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难道就不可以让孩子从同情、善意、怜悯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吗?

  小小鸟:“亲情测试”有其残酷一面的副作用,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承受,合适吗?小学生需要的是正面的温暖和鼓励,突然强迫他们做出一个无比残酷的选择———虽然是虚拟的,但孩子更会较真,对心灵十分稚嫩的他们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我觉得,类似“亲情测试”,对象年龄段应该是高中生以上的群休。

  阿西木:把亲人从这个世界上一个个抹去,这样的假设对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和恐吓。巨大的危机激发出来的“真情”的确可贵,但这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有什么帮助?一堂作文课实际上被演变成了一次情感煎熬,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蜕变成了一堂情感考问课,老师仿佛已经不再是老师,而成为了一个扼杀亲情的“凶手”。

  中华路 从建锋:这位老师真是够“狠”的,为了一篇作文,就要让才上六年级的孩子体会一次“生离死别”。而且,还是要尚且年幼、纯洁的孩子亲手用笔“做掉”自己的亲人。如果许地山、朱自清也“有幸”成为这位老师的学生,还能写得出《落花生》、《背影》这般虽无生离死别,但却字字动情的文章出来吗?正如老师所设想的那样,“仅用15分钟,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可是读着这些只能算是问号与感叹号叠加的所谓文章,实在如鲠在喉。

  作文,就是做人。这位老师不去教导学生如何学会观察,如何去体会亲人的关爱,反而要他们残忍地“做掉”自己的家人,然后再去体会亲情、关爱,这岂非本末倒置?

  如果这位老师是项羽的儿子,他一定会说:“父亲,你别过江,就自刎一回吧,我好写篇空前绝后的文章。”

  【另类思考】

  我曾经历

  “残忍”教育

  雪天的星星:上大学时,一位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老师曾经也给我们做过这个实验,可是已经20出头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生观已经形成的缘故,只是把它看成了一种游戏,课堂上没有现在的小弟弟小妹妹那样的情感爆发,更多的是嬉戏。老师问我们划去亲人的时候是什么感想,我们根本答不上来,甚至在别人回答的时候起哄、取笑!那时,这个测试在我看来只是老师的故作姿态,做这种不由我们掌控的生死游戏根本就是胡闹。

  这些小学生的反应和我们截然不同。是年龄的差异让我们不再在意亲人,还是尘世的洗礼让我们忘却了该有的感动和激动,我说不清楚。他们现在不要考虑住房、工作、竞争等问题,所以亲人就是他们的幸福源泉。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教育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残忍的,但是扪心自问,现在的你做这种测试,会有启发吗?等他们长大了,这种教育或许也会像现在作用于你我身上一样,只是起些微小的涟漪。所以,这不是残忍的教育,是现实的教育!

  海之蓝:作文课,一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技法,二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观察生活,进行各方面积累,三是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有所收获。而这节课只不过特设了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某种共鸣,然后让学生把这种即时性的体验写出来,是一种快餐式作文,它并没有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上有什么作为。在这节课上,学生有话可说,可离了这课堂,“挤作文”的学生同样要继续“挤作文”,因为情境没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