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农“企业化”管出文明家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2:41 重庆晚报

  

老农“企业化”管出文明家庭(图)

  和睦家庭常坐在一起讨论家务

  最小的儿子已成家12年了,但三个儿子、儿媳还和父母一起居住,这本已少见,更少见的是,这一家子搞得像个“企业”:父亲是“管家”、母亲是“会计”,三个儿子出车
,三个儿媳卖货;无论男女,每天劳动所得都要上交,然后由“管家”发放15元津贴;买衣服、医药费,家里给“报销”,年底按劳再“分红”。

  这个独特的家庭,位于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铁东村。

  “企业”形成——

  一家人搞运输盖了房

  户主王起,今年65岁,在该村村委会做了40多年的会计。

  “大家庭的形成,都是靠一点点干出来的。”王老汉回忆说,1982年,大儿子刚19岁,全家省吃俭用,又借钱买了一台拖拉机,他和大儿子一起搞运输。苦干两年,家里终于有些钱了,王家开始盖起了砖瓦房。

  “我当时就想,既然有3个儿子,一定要让这一家住在一起。”后来,二儿子大了,也开始跑运输,他又给买了一辆大货车。直到1994年,小儿子也结婚了,全家人还在一起跑运输,做生意。

  “企业”规定——

  每人每天收入全交公

  从大儿子开始跑运输起,一个朴素的管理方式就在王老汉的头脑里诞生了。“每天晚上谁赚钱了,都要一分不剩地交到家里。”王起说,他家主要经营冷藏食品,三个儿子都出车运输,三个儿媳妇每天跟着上货卖货。每早由“会计”——他的老伴负责点数,每晚回家后再进行检验,保证账目上不会“虚假”。

  “车本来就是父亲给买的,老爸说的话,我们肯定得听。”他的儿子、儿媳们说,因为还有“会计”兼检验员的婆婆管理,每个人出工一天,都会得到15元的津贴,由“管家”王老汉发到手中。

  “企业”福利——

  衣食住行全用“公款”

  王老汉坚持的原则是,既然有家庭公共财产,除了衣食住行外,哪怕是小孩上学用的铅笔、橡皮也都要由“公款”出。

  王老汉说,每年春节,是家里的重要日子,年底公共积累“分红”,每年每个人贡献多大,“会计”处都有记录,多劳多得,每个人都会分到几千元不等。孙子、孙女还小,发的少些。

  “企业”优势——

  曾当选文明和睦家庭

  “齐家治国是一个道理,重在和。多大的家业,一分也就完了。”王老汉说,聚集财富是抵御灾害和意外的基础。对于家庭固定财产,儿孙没有占有权,只有使用权。

  王家家庭和睦,在该镇早已闻名,还曾被评为舒兰市五好家庭、吉林市文明家庭。王老汉说,将来的当家人他也想好了,谁的本事大,拥护的人多就可以当。

  据新文化报今日消息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