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面小康 和谐社会 新江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3:19 现代快报

  (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加快建立以“五个兼顾”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
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加快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依法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完善随经济发展相应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应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

  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调节利益分配,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到保障,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得到改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利益得到补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得到维护。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相关公共政策要向困难群众倾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司法救助工作,确保江苏每个城乡居民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患病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诉讼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繁荣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建立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基层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江苏”。

  (四)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诚信江苏”上迈出更大步伐。

  (五)提高平安创建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

  (六)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修复,建设生态良好的“绿色江苏”。

  [关键词:全面小康]

  全省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按照预定的时序进度,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实现江苏全面小康建设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基本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

  苏南要率先实现县县全面达小康,提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要继续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切实提高全面小康水平,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中要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确保大部分县(市)全面达小康。苏北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确保达到时序进度,有条件的县(市)努力全面达小康。

  [关键词:新江苏]

  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发达程度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政务环境更加优化,对外开放进入更高层次,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加快富民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富足程度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平安和谐进入新境界,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创新创业呈现新活力,科教人才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乡、区域发展逐步趋于协调,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继续较快上升,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环境优美宜于人居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