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惠志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3:32 京华时报

  新 闻

  民办老师代课21年被辞退

  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庆阳市代课21年的民办教师惠志敏,在权威期刊发文修改小学课本,并得到采纳。如今他被学校辞退,到兰州开始搬石头,打工维持生计。

  直 评

  不能让惠志敏成为改革牺牲品

  惠志敏曾被评为全乡模范教师;他撰写的《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中国教育报》评为“教育素养与学生成才笔谈”论文一等奖;他在小学基础教育权威刊物《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的教学论文,填补了当年庆阳地区教育界在全国性教育刊物上发表小学教研论文的空白;他被《中国教育文库》和《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分别聘为特约编辑;香港《中国教育改革》杂志社转载了他的论文,并邀请他前往香港参加学术交流会。

  这是一则让人难过、让教育改革蒙羞的新闻。由于历史原因,几十年来,公办教师和民办、代课教师之间在地位、待遇方面存在的双轨制现象,使民办、代课教师承受着巨大的不公。

  让我们看看“惠志敏们”是怎样的人:他们任教的学校大多地处偏僻农村,条件很差;他们的工资待遇连公办教师的一半都不到;因为端着“泥饭碗”,竞争压力大,他们教学更认真;公办老师有机会就找关系进城,他们只能坚守在农村……“惠志敏们”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已经没有能力学习其他生存本领的时候,却不得不重寻生计。

  也许有人说,再好的改革措施也会有纰漏,也会有人付出代价,何况惠志敏在最后一次转正考试中分数不够。但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何不能在代课教师转正条件中设置加分因素,以防止优秀教师名落孙山?请问当地的教育官员,硬要将惠志敏这样的优秀教师踢出教育队伍,公平何在,良心何在?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最应享受改革成果的人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摘编自《齐鲁晚报》11月7日 文/岳建国

  呼 吁

  不该忘了他们曾经的贡献

  一个在艰苦地区执教21年,每月只拿政府少则40元多不过20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为农村教育付出了多少辛勤和汗水?帮多少农村孩子走出贫困、放飞理想?这样一个对农村教育事业有功之人,对贫困农村孩子有恩之人,到头来却落得穷困潦倒,为生计而远走他乡搬石头,这怎不令人心生不安?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下,几十万名代课教师甘愿以每月几十元、几百元的工资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支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厦,圆了无数农村孩子的上学梦想。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代课教师,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代课教师之于国家教育的功劳,应该得到足够的肯定。

  代课教师固然学历低甚至没文凭,可他们有丰富的农村教育经验,他们和学生及家长心贴心,更了解学生,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作为接受启蒙教育的学生,当然需要学历更高的老师,同时也需要像惠志敏这样的草根老师。

  从惠志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农村教师所具备的条件:热爱并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忠厚,胸怀宽广,在语文教研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惟一缺少的,就是一个正规教师的名分。

  我知道,教育要现代化,教师队伍要优化,让一部分代课教师“下岗”也许是大势所趋,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他们撒手不管了。至少,有关部门应该对他们进行妥善安排,比如,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帮助他们另谋一份职业,让他们中的一些人“转正”。

  惠志敏的境遇,是无数代课教师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个群体长期的生活境况被漠视的一个折射。别忘了他们,别忘了他们曾经的贡献。多年以后,当我们追忆起“代课教师”这一群体时,我们能不能问心无愧?

  摘编自《工人日报》11月8日 文/傅新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