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东水库移民海南30年见证国家沧桑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2:44 南方新闻网

  水库移民30年 归去来兮辞

  从广东到海南,再从海南回到广东——信宜市金垌镇的几百名水库移民走了三十多年。1973年,为了支持当地横石水库建设,他们带着万丈豪情,远赴海南省昌江县建设青山农场。1988年,他们因为土地权属问题陷入了乡镇、农场和生产队之间的复杂纠纷,并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狼狈回到家乡,但海南户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沉重负担。描述他们
这段经历,可以借用一个王小波式的比喻:迁徙之后又被迫回迁的水库移民,就像一群想在大搬家的宅院里找个地方孵蛋的老母鸡。他们走来走去,勤奋努力,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安定下来的家园。

  1973年 移民“先锋队”

  金垌公社决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谱写一曲真实的《龙江颂》。移民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在遥远的海南岛开发建设“青山农场”

  公社和大队的干部跟“先锋队”的每一位成员握手告别,沾亲带故的人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村民们高呼着“农业学大寨”的口号,热烈欢送第一批为了集体利益做出牺牲的人。“先锋队”透过车窗高高打出一面红旗,上面“扎根海南”、“开发青山”的字样让人感到精神振奋。

  这一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先锋队”出发的那一刻,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现代京剧《龙江颂》回荡在广东信宜县金垌公社上空。社员们用客家话、信宜话模仿着京腔京韵,有的人唱乱了节拍仍浑然不觉。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出样板戏的内容了如指掌:1963年春,福建沿海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当地龙江大队“丢卒保车”,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三百亩高产田,在家乡门口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终于解救了灾区9万亩农田。

  1973年,金垌公社决心利用自己的山山水水谱写一曲真实的《龙江颂》。公社干部计划建造一座水库,淹没自身的良田,灌溉周边的公社。库区200多位村民即将迁移到遥远的海南岛,移民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要在那里开发建设“青山农场”。

  在这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复杂关系中,时年32岁的村民黄光成,深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尽管背井离乡让人心生挂念,他依然和“先锋队”的其他成员们一路高歌。这40多名来自金垌公社合垌大队的村民,将在位于海岛西部的昌江县垦荒建房,迎接第二年广东大部队的到来。

  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黄光成以65岁的高龄,在金垌老家做着一份泥瓦匠的工作。那座因为水源缺乏、最终荒废的水库,死气沉沉地横卧在他寄居的泥坯房脚下。对于数百名和黄光成一样的“倒流移民”而言,过去那场声势浩大的迁徙,始终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由此造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下一代,至今没有显示出结束的迹象。

  1975年 “扎根”海南

  青山农场已经初具规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后将户籍迁到了海南。“安居乐业”、“扎根海南”已经从政治口号转化为真实的想法

  乘坐粤海铁路轮渡跨越琼州海峡,再沿着高速公路奔驰两个半小时,就到了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广袤的田野上,偶尔刺出一簇高大的椰子树;如果识货的话,还能在不远处发现成片的甘蔗、槟榔和橡胶。地势平坦、道路笔直、土地辽阔,这一切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形成鲜明的反差。

  昌江县只是宝岛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面积仅次于台湾的海南岛,都被认为是一个蕴涵巨大政治经济价值的地方。1957年1月,陈毅和邓子恢曾经联名向中央政府提出《关于开发海南岛的意见》,两位副总理建议尽快从大陆向海南实施有计划的移民。

  上世纪70年代,海南掀起了新一轮的开发热潮。刚刚成立的保平公社需要劳力开发建设青山农场,而金垌公社则需要土地安置水库移民。双方你情我愿,因此有了黄光成后来第一次海南之行。而肩负着考察任务的黄光成,几乎是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优越而独特的自然条件。

  黄带回的异域见闻,对于长期受困于逼仄环境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和黄光成一起报名参加“先锋队”的村民黄启广回忆说,“那时候的海南岛,就像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深圳、珠海”。

  双方公社均对移民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想去海南的村民,可以领到每人25元的交通补贴;而抵达海南后的创业时期,则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在《龙江颂》当中,英雄群体以多烧砖窑的形式,弥补舍己为人带来的损失。戏中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口号,迅速传唱到大江南北。在金垌公社看来,组织移民前往物产丰富的海南,既满足了兴建水库的要求,又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这也标志着公社全方位、创造性地对“龙江精神”进行了学习和发扬。

  “解放牌”改造的大客车,满载着来自广东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梦想,奔波了10天。然而到达保平公社第一天,“先锋队”的成员便意识到:从现实到梦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黄光成、黄启广都还记得,队员们被领到一间粮仓,“每人发一张草席睡在地上,挤在一起连翻身都困难”,第二天“天亮了,草席一抖,全是水”。

  与合垌大队的水库移民不同,邱定汉一家是因为支持、配合水电站建设,被送进青山农场的。他们原本是信宜县钱排公社钱新大队的村民,长年居住在当地一座名叫“衫树山”的偏僻而贫瘠的小山头。1975年,信宜县兴建黄楼河水电站,邱定汉的土地和房屋正好处于淹没范围。

  动员邱定汉搬迁的县领导,亲自带着邱定汉前往海南“看地方”。此时青山农场已经初具规模,300多位信宜移民先后将户籍迁到了海南。农场管理类似于保平公社下面的一个大队。老人和妇女下地种田,壮劳力则组成副业队外出务工,小孩可以在农场小学念书学习。邱定汉和邱国祥父子俩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青山农场肥沃的土地,这里“水稻亩产四五百斤,差不多是信宜山区的两倍!”1975年,邱定汉全家21口人,移民到青山农场“插队落户”。

  早期的移民非常欢迎新成员的加入。在他们看来,邱定汉一家是由信宜县委县政府“派”到海南的,这说明青山农场在家乡领导心目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有人甚至猜测,未来的青山农场将定点接收移民海南的信宜人。

  青山农场的“大锅饭”,并没有养出一帮“集体懒汉”。场员们积极垦荒,拓展农场的土地面积。“安居乐业”、“扎根海南”已经从政治口号转化为真实的想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群来自信宜的广东人,有意无意遗忘了自己的“移民”身份,他们开始和海南本地人一样,将琼州海峡以北的人,统称为“大陆人”。

  80年代初 土地权属

  没有像本地农民那样,拿到证明土地承包权归属的小本本。水库移民和本地农民的差别,击中了长期潜伏于青山人内心的隐忧

  青山人的想法突然受到了冲击。谁也没有料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从农村开始的那场大变革,竟然会在小小的青山掀起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风波。

  正如一些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书中所写:十年动乱结束后,发端于安徽凤阳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革了平均主义的命;中国农村很快出现了“上至七十三,下至手中搀,一家三代人,都在忙生产”的喜人局面。海南农民和大陆农民一样喜气洋洋,唯独青山移民愁眉不展。

  “每家每户虽然也都分到了土地,但是我们没有像本地农民那样,拿到证明土地承包权归属的小本本”,移民们心里不踏实,“难道这土地还是别人的?”农场也碰到了麻烦:此前一直按照大队进行管理的青山农场,竟然没有拿到能够证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任何证明。

  水库移民和本地农民的差别,击中了长期潜伏于青山人内心的隐忧。很多人早就注意到:其他大队除了缴纳公粮外,没有另外更多的支出;可是青山农场每年要按照坡地每亩15元和水田每亩200斤稻谷的标准,向保平公社缴纳钱粮,其中一部分被留下来作为公社自己的收入。

  直到这时,有人才道出了几年前一个令人尴尬的小故事:农场初建时期,金垌老家派出公社干部,来到海南慰问移民。返程临行之前,广东干部特意以金垌公社的名义,请海南本地干部喝了一顿酒。席间,广东客人拿出事先写好的一份合同当场宣读,而当读到有关青山农场性质问题的时候,海南人拍着桌子跳了起来——“青山农场不是农村,没有土地所有权!”

  新时期的土地权属比过去更加明确,水库移民不得不接受他们一直刻意回避、而内心却又一直希望改变的现实:在长达8年的时间中,一直在租种别人的土地,尽管他们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曾经指望着“继续当农民”的邱定汉一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只是集体企业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

  然而拥有户籍却没有土地,这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央的政策。移民身处两个历史时期的交叉点,生发出更多的疑惑:“文革”时代的户口是不是不算数了?当年两家公社究竟是如何协商的?大伙儿究竟是来定居,还是来打工的?

  这场风波的平息,比预想的更加迅速。保平“撤社建乡”后,新成立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很快和青山农场重新确立了承包关系。农场的范围并没有缩小,移民们还可以继续耕种他们的土地,每家每户也派发了新的土地承包合同。黄光成记得很清楚:合同上写着“坡地多少”、“水田多少”,上缴钱粮的标准没有变化,承包期也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一样,规定为15年。

  世代务农的移民,仍然习惯于把拥有土地看做自己的唯一出路。他们也曾经讨论过“是不是要回去”,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信宜人多地少,无论如何,海南的生活比老家要好”。一切还“按既定方针办”,似乎没有谁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时隔20多年以后再次谈起这场风波,移民们还深为当时的妥协而后悔。他们轻易就放弃了追问,以至于后来更大的变故发生时,青山人又一次感到措手不及。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