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文联作协全代会专题 > 正文

中国文坛注重借鉴传统经典涌现一批好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15:4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白瀛 周婷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炳华11日在北京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注意向民族文化学习,向传统经典借鉴,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艺术形象。

  金炳华在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说,5年来,贾平凹的《秦腔》,铁凝的《笨花》,莫言的《生死疲劳》,毕飞宇的《平原》,格非的《人面桃花》,刘
庆邦的《红煤》,苏童的《碧奴》等作品都自觉地追求文学创作上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与统一。

  “作为成熟作家的力作,它们的艺术风格各异,主题开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自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用鲜活生动的语言,继承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手法,挖掘中国普通百姓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金炳华指出,毕飞宇的《玉米》,陈应松的《松鸦为什么名叫》,王安忆的《发廊情话》,王祥夫的《上边》,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夏天敏《好大一对羊》,温亚军的《驮水的日子》等中短篇小说,或苍凉凝重,或幽默风趣,或敏感犀利,或意蕴深长,在世所习见的生活中捕捉到了时代变迁的身影,开掘出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金炳华说,近年来,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情趣,如阿来的《空山》,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马丽华的《如意高地》,范稳的《悲悯大地》,冉平的《蒙古往事》等。

  “我们还读到了熊召政的《张居正》这样厚重的历史题材小说,以及余秋雨、张承志、李增泉、李元洛等作家创作的历史文化

散文,以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索,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了生动叙述和真情抒怀。”金炳华说。

  关于诗歌领域,金炳华说,像牛汉、绿原、郑敏、成幼殊这样年事已高仍然笔耕不辍的诗人,韩作荣、叶延滨、王小妮、西川、老乡、郁葱、马新朝、娜夜等中青年诗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创作上的新收获,都与他们自觉关注现实,向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学习、借鉴密不可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