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文联作协全代会专题 > 正文

文学:宗师虚位 后生喧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13:07 南方日报

    回顾这几年,是几位名家高产的年头。他们收获了销量,但也受到了批评。名家新作屡受诟病,至余华的《兄弟》,达到顶峰。

  2001年、2002年,郭敬明连续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且蝉联一等奖。从此,以他为符号的青春文学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学图景之中。到2004年,青春文学书籍销售额竟占到中国文学书籍总销售额的一半。

  也是2001年,台湾翻译家朱学恒在把《魔戒》译成中文时,首创“奇幻小说”一词,从此该词在华文世界流行。

  借着《魔戒》与《哈利·波特》的强劲西风,奇幻小说渐渐被图书市场认可。终于,在2005年,奇幻小说成为原创幻想小说中的生力军,屡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其发行量之巨,不容忽视,网络写手萧鼎的一本《诛仙》就发行了15万册。目前《诛仙》已经出到第七卷。

  在时尚化、类型化小说风行天下的时候,大众对坚守传统文学阵地的作家们开始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冷漠、不信任、尖锐地批评。

  在大众读者的眼里,大约是这几年没有出现新的公认的大家、偶像,依然是先锋小说那几位大将及莫言、贾平凹一代领着风骚。在专业评论家的笔下,是这几年最能体现创作难度的长篇小说少有力作。10月24日,诗人叶匡政更在其博客发表文章,称文学是旧时代的恐龙,“它已经死了,它的躯体正在腐烂。”他要“对僵死的文学观与文学秩序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

  回顾这几年,是几位名家高产的年头。他们收获了销量,但也受到了批评。名家新作屡受诟病,至余华的《兄弟》,达到顶峰。

  不过,虽然大部分评论家公认近5年长篇小说力作缺乏,但莫言2001年出版的《檀香刑》还是获得颇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他创作生涯的另一高峰;它的出局,也使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有些让人感到遗憾。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文学作品取得惊人的销量和不错的口碑,如众人皆知的《狼图腾》、《暗算》。

  在读者对传统文学缺乏阅读兴奋的时候,青春和玄幻等“新兴文学”占据了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时间。随后,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对“老一套”进行了解、表示尊重。这时候,传统作家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往往是以一种怪诞的方式:比如“梨花派”诗歌、“作家乞讨事件”、“诗人裸诵”等等。

  青年文化评论家王晓渔说,网民对“梨花派”的恶搞,不是诗歌(文学)走向大众的过程,而是加深了诗歌走向大众的艰难程度。人们期待中的经典迟迟没有出现,因而对虽未停止探索的作家及诗人群体扔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收获了《檀香刑》这样的作品;也许时间会在畅销的作品和沉默的作品中都淘出经典。时间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会把所有的学生都弄死。

  有时候,一个5年的平淡,是为了下一个5年的疯狂。贺绍俊等评论家在默认文学平淡无奇的同时,也惊喜地发现其中潜藏的激流:比如年轻一代的起点史无前例地整体扬高,网络为文学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高速的平台,社会的丰富前所未有地一瞬间进入作者的视野……这一切都像是正在形成的土壤,也许下一个年头,我们就会看到百花齐放。

  舞台: 《云南映象》引发“原生态”热

  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在国内巡演近700场,创造了多项中国舞坛第一的纪录。

  “在采风的那些日子里,我一方面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现代所谓的文明和物质的冲击下,许多的文化歌舞行将濒临消失,有些族人已不再穿绣花鞋而穿牛仔裤。比如说当我看到那绿春的神鼓只有一两位老人会敲,这几十套充满人类演变的鼓舞将随着他们而死去,我痛心疾首。我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只有行动起来,在没有更多的外来资金的情况下,我拿出自己仅有的钱来创作排练,用舞台表演的办法将这些珍贵的民间歌舞记载下来,而她就叫《云南映象》。”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重要的是怎样开启歌舞表演的另外一扇门,启用什么样的演员至关重要。而我坚持启用那些村子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朴实憨厚的、为了爱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我没有编什么,我的工作只是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杨丽萍完全没想到,这样创作出来的一台《云南映象》会如此之火。经过一年多的挖掘整理和重新打造,其2003年8月8日的首次公演即获得巨大成功。2004年3月,《云南映象》又获得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等五项大奖。之后,《云南映象》在全国举行两轮巡演,几乎场场爆满。而它在海外的成功巡演轰动一时,并成为文艺演出团体国外商演的样本。迄今为止,它共在国内外上演近700场,创下5000万元左右的票房收入,成为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近日,《云南映象》再次踏上远征欧洲的旅程。在欧洲第一流的剧场,《云南映象》与欧洲最大的演出商签订了协议,未来五年中,将有800多场演出在欧洲举行。可以说,《云南映象》闯入了国际高端演出市场,进入世界主流商演渠道。

  由于《云南映象》的成功,《香格里拉印象》、《印象·刘三姐》、《多彩贵州风》等原生态歌舞系列应运而生。《印象·刘三姐》是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由张艺谋拍摄,200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它以方圆两公里的阳朔书童山段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将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巧借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漓江山水间展现出一幕幕原生态的艺术画面。《云南映象》的国际演出运营方——派格太合传媒集团总裁孙健君表示,他计划在《云南映象》开拓出一条中国人的文化贸易之路后,再推出一部新的民族歌舞《梦幻刘三姐》。

  戏剧: 梨园“牡丹” “青春”当道

  2004年,戏剧界的最轰动的作品恐怕要算“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惊叹赞美声四溢。

  2004年,戏剧界最轰动的作品恐怕要算“青春版”《牡丹亭》。该剧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制作,集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于一身,是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这首戏剧界的“青春之歌”,倾注了白先勇的毕生精力。“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剧本,架构恢宏,剧情曲折。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由两岸三地文化界精英共同打造,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终于圆梦。”

  据他介绍,这次的《牡丹亭》以“青春版”为号召,其中有几层涵义:《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因此,选用青年演员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昆曲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曾经独霸中国剧坛200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但从上个世纪初,它一直遭到传承的危机。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在编、导、演方面加入了创意,但基本上却坚守前辈传袭下来正宗大度的表演风格。尽管如此,昆曲的演出不应老化。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的演员,吸引年轻的观众。白先勇把这个戏带入北大等全国数十所大学,继而走向欧美国家。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惊叹赞美之声四溢。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秦,起先并不同意“青春版”《牡丹亭》”这种说法,觉得有点滑稽。但是看了演出以后,他觉得效果非常不错,也开始明白所谓“青春版”,就是用青春的演员说青春的爱情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来苏州大学演出之前,我非常担心,甚至是害怕,因为硬件设施比较简陋。没想到我们3天就迎来了7000名观众。”不久前,《牡丹亭》在美国柏克莱、尔湾、洛杉矶、圣芭芭拉等四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结果,白先勇一到美国就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票房早已销售一空,伯克莱市的饭店在《牡丹亭》演出的3天中已全部预定客满。

  事实证明,年轻演员完全有能力继承昆剧艺术的遗产,年轻观众也有足够的品味去欣赏这门高雅的艺术,重点是要善于改革。其它剧种也是一样。此后,话剧《雷雨》也推出青春版,把传统的近4个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演员大部分来自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这个戏既突出了原剧的主要戏剧元素,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得到了不少年轻观众的肯定和喜爱。粤剧《花月影》也对传统粤剧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在主题、结构、表演、舞台、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音乐方面减少了传统粤剧中的“梆黄”与“锣鼓”,加入了交响乐,还巧妙地糅入了流行乐《真的好想你》。在戏曲身段方面则吸收了现代舞和古典舞的精华,并且更加注重灯光的运用以及舞台造型。种种创新,让这些传统剧种青春绽放。

  当代艺术: 持续“井喷” 频现“天价”

  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因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动辄超过百万元的身价,而被戏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F4”。

  中国有句老话:“乱世买黄金,盛世贵收藏”。美国纽约大学的华裔教授梅建平曾经创立了“梅摩西指数”,指数记录了150年来的艺术品价格走势,最后显示“当一个国家国力上升时,艺术品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并且和富人的聚财速度匹配”。

  据统计,2001年全国艺术品成交额为6.36亿人民币;4年之后,2005年全国艺术品成交额已经翻了近20倍,达到了134.08亿人民币。在艺术市场异常火爆之中,中国当代画家也开始蓄势待发。两年来,中国嘉德、华辰、荣宝、中贸圣佳、中国保利等纷纷开辟当代名家书画专场拍卖会,市场上的画价扶摇直上,其中有的年轻名家的作品已直逼一线大师作品价格,尽管有人大声疾呼“泡沫”的存在,但是市场上的“大为走俏”至少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强劲生命力。

  中国当代油画成为这其中最为闪亮的身影。据统计,2005年全国五大拍卖油画的公司一共推出9个油画拍卖专场,成交油画作品1260件,成交额5.52亿人民币。2006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春季拍卖中,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120号》一鸣惊人,拍出了809.7万元的价格,一举树立了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前所未有的“地标”。在张晓刚背后,一批之前少有耳闻,却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至“百万元级”行列的年轻艺术家开始逐一浮现。中国当代油画在市场上遭遇“井喷”,将世人最灼热的目光吸引至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群体上。

  2006年上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总成交额已经接近10亿人民币。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油画正在成为拍卖业最快的增长点,搞当代艺术被人戏称为“中国最暴利的行业”。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因为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动辄超过百万元的身价,而被戏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F4”。他们大多保持着成名前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快言快语,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深居简出,成名后仍是把大部分时间耗在自己的画室里。他们希望能多少避开市场的干扰,张晓刚就说“我不为市场画画,我画我自己的,然后再形成一个市场。”“百万元级”画家曾梵志也从不接受订画,“一想到要画预订的画,整个心情就全坏了。”

  市场不可能没有泡沫,但是泡沫之后,必将存留住一些有价值的艺术家。当代艺术家们依然在“生存与良知”的拷问下,反复求索。这群迅速崛起的当代艺术家,大多都有着相似的发展印记:当初率先发现和理解了国外的某种艺术理念(诸如政治波普、波皮艺术),将其引入国内,然后再被国际化拍卖公司发现、推介,进而走红。目前,他们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艺术理念,最终为中国当代艺术真正崛起于世界,寻找到坚实的底气。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