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鸭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1:48 京华时报 | |||||||||
新 闻 苏丹红“喂”出红心鸭蛋 北京市场畅销一种产自白洋淀的“红心”鸭蛋,市民通常认为是鸭子吃了小鱼小虾才会产出的蛋,觉得它虽然价格比普通鸭蛋要高,但营养价值高,卖相也好。但央视《每周
直 评 实在是老掉牙的问题 号称“营养丰富”的红心鸭蛋,是因为下蛋的鸭子吃了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的饲料。这原本应该是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但对于常常被“某某食品有毒”的新闻“震惊”的人,已经完全可以一笑置之:又来了。 有关的新闻说,“涉红事件”被曝光后,政府“有关部门”在追查根源,超市在准备退货,记者在深入调查,专家在分析危害……一副“全社会行动起来,坚决和苏丹红进行斗争”的架势。不过,这样看似忙碌的场景也不陌生。在这10年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为了一张嘴,我们已经经历了毒青菜、瘦肉精、毒奶粉、抛光大米等各种令人“震惊”的事件。每次事件大家也都差不多这样忙得不可开交,但最终事情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意思意思”地结束。 当然,消费者对这些也不是无动于衷。实际上,每次有事情之后,总可以看到很多人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督、完善商品流通程序管理,从根子上治理;还有不少人呼吁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不良商人能够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是人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如果没有闹出人命,事情多是不了了之;法律虽然出台了,对于执法的效果也实在不敢有什么奢望;更有意思的是,有负责食品卫生的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还说,要避免“毒食品”事件,“主要靠消费者加强自身防范意识”。 “有关部门”指望不上,有效整治盼望不来,又不能像古典文学里的神仙一样“吸风饮露”,苦命的消费者所能做的,也真只能如那位官员所说那样“加强自身防范意识”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老得发霉的问题,“有关部门”在拿了工资之后是该认真对待、加强监管了! 摘编自《羊城晚报》11月14日 文/晓钱 质 疑 谁该为红心鸭蛋负责 回顾去年轰轰烈烈的苏丹红食品查处事件,消费者无不拍手称快。不少人认为,以后应该不会吃到含苏丹红的食品了。谁知,苏丹红居然这么快又重现江湖。谁该为这次“红心”鸭蛋事件负责? 一问作为一种工业原料,苏丹红的销售渠道是否有人严格监管?既然已经知道苏丹红可能被不法商贩用来加工食品,那么,在销售上就要加大监管力度,截断不法商贩的进货渠道。 二问“涉红”鸭蛋的发现者为何不是食品管理部门,而是新闻记者?作为专职食品监管人员,面对市场上大量出现的“红心”鸭蛋,为何长期视而不见?为何没有进行例行检查?是疏忽还是失职? 三问在对百姓食品消费观的引导上,为何任由商家误导?“‘红心’鸭蛋营养成分高”有无科学依据?权威部门为何不及时出来表态?试想,如果消费者对“红心”鸭蛋不买账,有毒的鸭蛋何至于大量出现? 我们已经知道市场上有用姜黄素腌的酸菜、用瘦肉精喂出的猪肉、用吊百块发的食品,现在又出现了用苏丹红喂出的鸭蛋,我担心,市场上可能还有一些含有有害成分的食品,而我们却不知情。我们不是专业人员,我们无力去鉴别,这事需要专业部门、专业人士替公众来负责、来把关。 “红心”鸭蛋的教训还会重演吗? 摘编自《工人日报》 11月14日 文/周如兰 求 是 食品安全急需多元监管 目前,以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多为家庭小作坊的特点来说,百姓的食品安全,指望人们的守法自觉、道德自觉,显然还不可能;而如果只寄望于政府监管部门这一个执法主体,同样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次的“苏丹红”鸭蛋事件,为什么媒体曝光后才引起关注?执法部门为什么没有“火眼金睛”?原因在于执法部门的有限资源,投放到庞大的市场终端上,几乎是杯水车薪。而商品产地、商品批发集散地的各级政府,却可以没事人一样不闻不问。 笔者以为,只有将食品安全由“单一监管主体”转向“多元监管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一家一户作坊生产的食品,就有必要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下,逐步过渡到规范的品牌制、代码制,使“无品牌不准入市,有品牌必有档案”成为食品业铁律,出了问题时,食品生产、批发环节的监管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在市场终端的零售环节,执法部门也要通过强化技术力量、增加抽检频率,让食品安全把关实现“关口前移”,不仅使消费者少受其害,而且也可避免“问题食品”对“清白食品”的大范围株连,甚至就此毁掉一个品牌。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11月14日 文/马龙生 记者:晓钱 周如兰 马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