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解决城市病要将首都看作地区而非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10:29 国际先驱导报 | |||||||||||
首都“营养过剩”、周边“营养不良”,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北京及周边地区也同样存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状况,到底该如何“疏通”这个发展的“瓶颈”?10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的新概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所体现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在国外已经应用到实践当中,比如法国和韩国。他们的经验 首都是地区而非城市概念——专访“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项目主持人吴良镛 要想远离“城市病”,中国人首先要放弃“首都就是单一城市”的观念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平悦报道 10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的新概念,强调用“一轴三带”带动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报告的一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建设“新七环”、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天津武清等。 报告的核心是实现首都与周边的“营养平衡”,就此问题,本报专访了该项目主持人、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 《国际先驱导报》:2002年“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发布一期报告时,提出了“大北京地区”的概念,二期报告中则强调“首都地区”,为什么提法有所改变? 吴良镛:一期报告中的“大北京”概念,本身是中性的,不是为了突出北京。京津冀没有谁高谁低。但“大北京”的提出引起有些人误解。所以我们这次用了“首都地区”这个概念。 《国际先驱导报》:对于报告提出的建议有些人不理解,比如为什么北京的机场要建在京津走廊?长期以来,中国人已接受了首都就是单一城市北京的观念,转而接受“大北京”、“首都地区”的概念并不容易,您怎么看这个转变过程?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需要一个能够全天候服务的机场,现在的首都机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建设这个机场有很多优点,不光是解决航空的问题,而且在区域上还能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压力,能够带动机场相关产业,成为一个城镇的生长点,这个新城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我们选址一直都很慎重,避免对地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国际先驱导报》:提出“首都地区”概念是不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资源、产业的统筹部署? 吴良镛:按照我个人理解,从规划来讲,“首都地区”是个虚拟边界,不考虑行政边界。行政划分是中央研究的事,这是其一;其二,涉及机构调整、地域重新划分的话,可能几年都协调不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这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一定要改变,但这需要时间。而我们的规划是纯学术上的研究。我们的想法是,只要这个方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我们就提出这个方案,而不去考虑经济上、政治上的边界。 但事实上,这几年环渤海地区在建立协调机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我觉得随着这个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开放水平的提高,相互协调合作的趋势是不可遏制的。我用“潜流暗涨”来形容这种现象。 《国际先驱导报》:二期报告发布后是不是预示着国家将制订京津冀共同发展规划?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决策? 吴良镛:一期报告发表后,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像“世界城市”的提法都写进了国务院的相关文件。后来的北京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都吸收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但我们的研究是想通过学术上的共识推进社会上的共识,社会共识酝酿得差不多时,最后再达到决策共识。这只是一项自下而上推动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民间努力。我们会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会继续推出三期、四期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