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刘光启珍藏稀世国宝《干呕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23:03 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之子:刘光启珍藏稀世国宝《干呕帖》

东方之子-刘光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时空》11月21日播出节目“刘光启:《干呕帖》之迷”,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1:四十多年前,正是文革动乱时期,刘光启所在的天津市文物公司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负责接收和清理造反派抄家来的书画物资。一天,负责鉴定书画的刘光启象往常一样分类清理查抄来的书画,突然他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
,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看到“王羲之”三个字,刘光启不禁大吃一惊,难到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刘光启:这个东西原来属于溥仪到东北,成立伪满时期带到东北去的。后来,这批东西就流落到民间,到了民间里面,文化大革命一抄家就抄出来了。

  【解说2: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而,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干呕帖》当时从东北流落到民间后,故宫博物院曾多次派人四处查找,均未找到,刘光启没想到稀世国宝《干呕帖》竟差一点被淹没于废纸堆中,这既让他心痈不已,同时也为自己的幸运发现而欣喜万分。但是多年鉴定书画的职业敏感又让他有些不相信眼前的东西就是真的。

  刘光启:发现了王羲之,在当时的心情也是欣喜若狂啊,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很多东西似真非真,又不像假,那你就值得考虑,考虑什么呢,考虑它的客观情况。

  【解说3:刘光启考虑的客观情况就是书画鉴定行比较看重的书画文物的收藏历史,看它是不是从古到今一直流传有绪,这是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真伪的必经步骤。

  刘光启:这个东西是宋代的,起码宋代的收藏家对这个东西收藏过,对这个东西有评语。到了元代也如此,到了明代也如此,流传有序,一直序到现在,这个东西证明一点错没有。

  【解说4:刘光启仔细研究了《干呕帖》上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他断定眼前东西的年代极有可能是唐代之后南宋之前,即便是古人的造假品,同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

  刘光启:最起码来说是五代,五代那就是唐代以后,梁、唐、晋、汉、周,或者是北宋,再晚恐怕晚不了了,为什么?后面有文彭啊,周天球啊等等这些人的题拔,本身都有乾隆御玺,绝不是明代,更不是清代。

  【解说5:在文物鉴定这一行中,字画类叫"软片",是最难鉴定的。鉴定书画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最复杂,最多。《干呕帖》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临摹本?或者是古人的造假品?刘光启认为仅凭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还不能给出准确答案,因为收藏家也可能会走眼,要鉴定东西到底是真是假,还得回到文物本身。

  刘光启:对它本身你得有一套认识,从理论上,从笔墨上,从纸张上,从字体变化上,如何如何,你得认识。如果说你对本东西一点不认识,仅从客观认识,你这个程序是错的,也就是你总不能躺在历史上这些收藏家也好,题跋这些人身上,睡大觉,不行。

  【解说6:然而,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不可能作真假对比,那么有还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干呕帖》就是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下来的?刘光启决定抛开《干呕帖》上的收藏和题跋信息,进入到王羲之书法艺术世界中去寻找答案。

  刘光启:历史上也有很多东西,没有题跋,也没有收藏,什么也没有,那就看它的气韵,看他的时代风格,因为什么呢?任何一个书家,任何一个画家这里面有一条规律,他自己带着一种时代风格,不管你一个书家,或者说你一个画家,你高兴不高兴不行,你总是在你的绘画里面把你的时代风格,要在你的绘画里面要表现出来,这不是你乐意不乐意的问题,这是什么呢?这是一条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一条什么?客观规律。

  【解说7: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干呕帖》被刘光启珍藏保护了三年。三年中刘光启查阅了大量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资料,反复分析《干呕帖》的书写特征,还找来天津博物馆馆藏的另外一件王羲之的唐代勾填本《寒切帖》相对比,反复推敲王羲之书法的时代风格和笔法变化的规律,最终认定《干呕帖》的笔法风格与王羲之的其它草书临摹本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判断《干呕帖》确是王羲之的真迹临摹本。

  刘光启:这里面也有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假王羲之假的年代越早,也就是王羲之的真迹的面貌新的就越纯越多,越厚---那么在这里面,能够看到王羲之到现在他字体的余序,所以鉴定这些东西,不是光单独看他的字体等等等等,各方面,集中到一点,这才叫鉴定。

  【解说8:《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 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件从纸堆里偶然发现的王羲之的《干呕帖》,它和《寒切帖》一起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刘光启是河北冀县人,13岁时离家到北京琉璃厂古玩铺做学徒。50多年来经他的眼晴发现和鉴定过的书画文物不下几十万件,被文博界誉为“神眼”。

  现在刘光启早已退休,但每天还乐于去单位上班,天津博物馆有重要书画文物收藏时,还要请他来看看,行内称“掌眼”。尽管生活清贫,但能有幸饱览天下这么多书画国宝,刘光启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