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雕塑家刘士铭的乡土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22:43 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之子:雕塑家刘士铭的乡土情怀

刘士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时空》11月22日播出节目《刘士铭:乡土情怀》,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1:2006年10月13日下午,当今中国最优秀的雕塑家差不多都来到了中国美术馆。他们是来参加一位公众并不熟悉的雕塑家的艺术展。这位雕塑家就是80岁的刘士铭,他和他的作品远离公众的视线差不多已有40多年。

  中国美术馆馆长 美术评论家 范迪安:刘士铭的这个展览,让我们发现了一位艺术家。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新的雕塑的世界。

  雕塑家 曾竹韶:既超过国外,同时又有最有特色的中国传统的东西。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付主任 吕品昌:他没有任何的功利,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在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靳之林: 他表达人的神韵,表达人的精神气质,表达人的神韵和气韵,是用中国的语言。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所长 孙伟:他这样的艺术风格,他这样的创作方式,肯定会在世界的文化艺术之林里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解说2:这次展览汇集了刘士铭从艺以来的200多件精品力作。作品的题材无一例外反映的都是中国这五十多年来社会变迁中底层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作品强烈散发着刘士铭对底层百姓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刘士铭:我觉得我的东西能记录这个时代。从50年代到现在,我都有记录,每年都有反映现在的。我的雕塑也就是我用泥雕塑写的日记,不是文字,是这个意思,记录了这个。我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里边。

  【解说3:这件作品名叫《丈量土地》创作于1949年,反映的是农民土改分地。这件作品名叫《劈山引水》创作于1957年,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它们被誉为那个时期中国最好的雕塑而受到普遍的赞扬。这两件作品是刘士铭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和留校工作期间创作的。刘士铭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届本科和研究生班的毕业生,他还有幸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工作。然而,刘士铭并不满足只呆在象牙塔里,他一直想到火热的基层去体验生活。有一次出差到河南,在三门峡火车站,他听到有人拉民间戏曲音乐,一下子把他的魂给勾住了。

  刘士铭:在三门峡火车站的时候,听到火车站的一个小屋子里面,有一个人在拉板胡,只听到声音,就是河南梆子的慢板。这个调子一般是开头非常悠扬,非常深。特别是晚上,我站在站台上,我就听着,我就说真好!好像它是一种叙述人生,高低挫折,一种含蓄,然后我就想到这个地方来,深入这个地方,好像回家一样,有那么一种感觉。

  【解说4:正是在车站听到的这段河南梆子音乐,让刘士铭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961年,年轻而单纯的刘士铭。一个人告别北京,调到了河南。刘士铭原来只想在河南深入一段生活,收集民间艺术素材,然后再创作出更好的雕塑。然而命运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四处借调、辗转奔波的坎坷生活,但是,正是这在民间14年底层生活的深厚情感积累成就了刘士铭的艺术,现在刘士铭的作品大多数反映的正是他对这段岁月的情感记忆。

  刘士铭:在河南,回忆起来那些东西都使我感动,特别是那些窑洞,窑洞里人的生活,还有我接触他们,我看到他那种,包括在马路上给人家缝衣服的,包括在家里头给她们的男人做饭,烙饼这些个,还有她们那些个带孩子,我就觉得河南人能吃苦,他们的妇女更能吃苦,而且她们长的表面看好像挺黑,你要接触长了,你仔细一看,她们都很美,内心的美!

  【解说5:在底层14年,尽管生活艰辛,,但刘士铭收获了成干上万幅感动他的平凡生活中的雕塑形象素材。没有模特,没有北京优越的创作条件,逼着他练就了过目不忘、凭回忆雕塑的惊人记忆能力。

  刘士铭:我觉得最简单的就是靠眼睛来记,所以我长期以来就是努力地记。有的时候晚上关上灯就想,看墙上,忽然一点点的,有一个人像出来了,亮点,一会儿又没有了,一会儿又有了。记!想!

  【解说6:为了捕捉住记忆中鲜活的形象,刘士铭还养成了做雕塑很快的习惯,他只求快速而准确地留住形象的本质神态和气势。因而他的作品给人初看很粗,但仔细品味,却又粗中有细、韵味无穷。

  刘士铭:我觉得要表现神态呀,只有速度越快,才能把那个神态,就跟我们现在书法一样的,书法这一笔下去,你不能说断断续续一笔笔接,就是一下,才能有神。所以我有时候做东西就是在最想做的时候,就是我的形象在我的记忆里最活跃的时候,我就把它做出来,抓住它。

  【解说7:很多人都称赞刘士铭的雕塑有中国味。刘士铭认为这得益于他曾被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了七年的文物复制和修复工作,从1974年到1980年,刘士铭饱览了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华,在复制秦俑和汉俑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与西方雕塑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

  刘士铭:在复制文物的时候,复制雕塑的时候,汉俑、秦俑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我等于在博物馆修复文物组上了七年的学。例如说书俑,它为什么这么简化,而重点五官的表情又那么深刻、写实,我做了好久,都做不好,赶不上他做的,那个皱褶,那个表情,那个嘴,即使是学过解剖,也达不到它那种。我体会到,艺术本身不是复杂,是简单。简单的才能传神!

  【解说8:这件创作于1989年的雕塑《安塞腰鼓》,是刘士铭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艺术手法上正是借鉴了汉代陶俑的雕刻手法,既简约厚重,又神态毕现、气势非凡。

  刘士铭:我觉得安塞腰鼓不是动作,是鼓的声音,鼓声!我想把这个声音做出来,所以我要张着嘴,嘴巴张起来,传出那种震憾的声音,还有那个腿半蹲在地下,能使地下起土的那种感觉。我甚至连拳头上没有鼓锤,我表现的不是具体的安塞怎么打鼓,我表现的是安塞人的这个豪放,这个民族的、西北的那种气概。

  【解说9:由于从小患腿部肌肉蒌缩,刘士铭很旱就开始靠三轮车和双拐生活,身体上的不便并未让他放弃自己心爱的雕塑艺术。近二十多年来,他以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创作了上千件作品。他不愿追赶时髦和新潮,只是沉默寡言、我行我素,如同一位乡间隐士,现在还在继续做着在有些人看来土得掉渣的乡土雕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