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失败是造成北京交通不畅主要原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6:25 新周刊 | |||||||||
顺畅北京的7种意见流派 “2004年初,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首次承认,首都交通规划的失败是造成城市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我国城市规划的困境》的论文如此表述。2006年8月初,“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立项为科技部“973”项目,实证研究对象是——北京。
国际和本土的专家都在为北京交通支招,大致可分为以下流派:收费派、限车派、分流派、修路派、扩城派、公交地铁派、迁都派。 收费派: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会长丹羽宇一郎指出北京“有必要制定汽车进入市区(指繁华地带)的规定”,进而强制采取与汽车有关的环境税,或借鉴一直对驶入市中心的汽车征缴费用的“新加坡模式”。 限车派:此次“中非论坛”显示了限车的立竿见影。真正的限车需要对汽车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新规划,这对正在鼓励家庭汽车消费的中国来说极有难度。改为限制车辆使用是一种方法,许多人预计2008奥运会时将会用上这招。 分流派: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永 持此论点,把“单中心+环线”的城市形态改为“两轴、两带、多中心”,以多个相对独立的周边新城对中心区城市人口、就业岗位进行疏散,从而让机动车朝不同的方向走。 修路派:申奥成功后,北京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每年350亿元计。1年内能全部建成的六环线,是北京市第一条环城高速公路。但越修越堵、越堵越修,加上不断占道施工,有人评价修路加剧了北京交通的恶性循环。 扩城派:多年前提出“京津合并”设想的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于今年10月21日发布“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提出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构筑“一轴三带”和“新七环”,将北京规划七环向外扩大到京冀交界处,依次连接涿州、固安、廊坊、香河、大厂、三河,直至平谷。吴良镛院士走的是“连城诀”路线,以“分享首都”的诱饵将涌入北京的人流、车流和发展机会匀布京津冀。 公交地铁派: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乐观地表过态:“到2008年,北京市民60%的人出行将选择公共交通,20%的人选择小汽车,20%的人骑自行车出行。” 从目前公共交通不足30%的分流量来看,即便快速公交线网系统和地铁修得很快,刘淇还是过于乐观了。 迁都派:为了改善交通而“行政中心转移”?太浪漫了。日本和韩国也分别想从东京和首尔迁都,但都未变成现实。中央政府出城,对当地房地产、民生和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北京未来的出口 首都穿着北京的身体,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已经57年。虽然全国4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交通负荷接近饱和甚至半瘫痪,但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最不应该如此。就交通而言,“首都”是北京的负担而非贡献。 迁都不现实,顺畅北京的其余6种意见流派都是北京未来的出口。除此之外,北京的交通还有另外一些思路:比如正视北京实际人口与潜在人口增量,以规划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立场来规划交通人口;比如割舍大而全的北京,只保留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两块,令国内其他城市有更多政策和机会成为像纽约那么强势的经济首都或区域经济龙头;比如更加强化“分享首都”,同时拥有四个北京: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北京,天津是经济北京,河北是人居北京,内蒙古是生态北京。 交通问题在北京不唯路与车的事。就攫取的全国资源而言,作为一座城市,北京有点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