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标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3:01 重庆晚报

  地标绝非可有可无的东西

  除此,重庆还有地标吗?调查中,大多数市民认为“没有了”,另有少数市民反问:找它干啥,吃饱了撑的?渝中区市民张济元尖锐地说,还地标呢,现在有些建筑要多丑有多丑,譬如上清寺的渝中大厦和工业展览馆改建楼、观音岩的工商银行大楼、南岸大金鹰、彩电中心、人民村火柴盒楼等等,“看到它们我气就不打一处来!”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重庆籍规划专家朱荣远认为,地标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一个城市的地标,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点,更代表城市的一段记忆,“人的记忆往往归结在自己所生活过的物质空间上。每一个人生活过的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情感的码头。借助它,你可以唤醒、点燃并回放过去。”

  研究重庆历史几十年的市档案馆研编室主任唐润明说,在他印象中,自重庆开埠后,从未正儿八经地评选过标志性建筑。在市地方志办公室,专家与记者一起翻阅了《重庆大事记》、《重庆建筑志》等浩瀚资料,也未找到线索。一陈姓专家说:“改革开放前饭都吃不饱,哪还有精力弄这些?”

  最终,记者只找到1989年国庆40周年时,重庆评出的十佳建筑(见附录)。成都来渝经商的李建华认为,当年这十佳建筑见证和承载了重庆的历史,有价值。

  (附录)1989年市建委综合市民意见评出的十佳建筑:

  1、南坪第一贸易区高层建筑群

  2、重庆人民大礼堂

  3、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4、大足北山宾馆

  5、重庆市急救中心

  6、重庆体育馆场建筑群

  7、鹅岭公园瞰胜楼

  8、重庆29中教学楼

  9、南坪第二居住小区

  10、重庆机械工业第三设计院

  然而扪心自问,上述“十佳”如今能留在我们心中的还有几个?

  新地标难求是忽略了精神内涵

  核心观点:盲目拆除、急功近利、缺乏创新是症结所在

  找不回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谈到前些年被拆除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朱荣远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龙彬都深感痛心:从城市文化象征和地标意义上说,它是不应该拆掉的,“即使在原址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电影院,也不可能再具备原有的精神内涵了。”

  朱荣远建议,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管理部门不能盲目地“除旧布新”,而应有选择地保护有文化价值的、能够代表重庆城市风貌的建筑、环境等文化遗产,保留凝聚重庆人文化情感的精神家园。在

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更应理性地判断,规划和设计适时适地的城市地标。

  “大、新、怪”致使高楼泛滥

   近年来,重庆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不少新修楼宇都宣称自己将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

  “渝中半岛的楼越修越高,部分原因就是大家都想做‘标志’。”龙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心态容易造成欲望的极大膨胀,导致盲目攀比,出现一些大、新、怪及造型夸张的建筑。

  朱荣远认为,争当城市地标是业主和建筑师们难以抑制的心愿,这当中既有文化责任的表现,也有名和利的广告意图。

  对此,中国十大策划专家、树王策划公司董事长王树森建议:结合直辖10周年,开展一次重庆标志性建筑的评选。评选结果由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以防止滥造地标,扼制攀高攀大。

  采访中,无论市民还是专家,均认为南山“大金鹰”是失败的典型:南山应展示的是自然生命之美,金光闪闪的大金鹰在其中显得很突兀,“相比之下,一棵树观景台更协调一些。”龙彬认为,业主和建筑师都应有一颗平常心,少追求“标志性建筑”,多考虑建筑形象与功能、环境等的协调。

  “成为城市地标一定要有它的内在逻辑和道理,”朱荣远说,能不能成为标志,既要看一个建筑对美学、建筑科学的驾驭,更要看它能不能融入这个城市的文化血脉。

  忽略本土专家对重庆的理解

   王树森还认为,当下建筑同质化、同类化和同形化现象严重,也是难寻地标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城市需要大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火柴盒式的东西更容易修建。于是出现了大量的雷同建筑,这样的建筑缺乏特色,必然造成审美疲劳,不可能赢得长期关注。”

  此外,大量建筑多从实用角度考虑,没有融入更多重庆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即使有的建筑外形上有特色,也只能造成视觉冲击,不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联想和亲近感。

  王树森认为,主管部门不注重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重庆建筑地标的产生。“在一些相关部门和业主眼里,似乎只有外国或外地的专家才是大师。但他们对重庆的理解有本土专家深吗?越是标志性的建筑,越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

  什么建筑才够格重庆地标

   采访中,南岸珊瑚村居民林天云质疑:我们的大礼堂模仿天坛的痕迹太重,不能体现重庆的个性,怎么能当地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杨嵩林认为:“大礼堂岂止是模仿天坛,它还汇集了天安门、角楼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重庆地标。其实,大礼堂进门前要爬梯坎、进门后还要爬梯坎的风格正是重庆特色,它包含了山的理念。”

  朱荣远认为,要成为城市地标,必须满足多种条件:有一个恰当的城市地理位置,在显眼的地方;造型有自己的特色,容易被识别、被记住;有象征意义和美学意义;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喜欢它,接受它,对它有认同感,因此公共性越强的建筑越有可能成为城市地标。

  在朱看来,解放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1949年后改名为解放碑,承载了历史的变迁。虽然它比周围的高楼矮得多,但它在重庆人心中作为精神象征的地位却很高。“以前人们去解放碑,说是进城;现在我们约在解放碑见面,可能选某个商场门口,但解放碑象征着这座城市的中心方位仍是人人认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碑甚至超过大礼堂。”

  “难怪,虽说我们新建的奥体中心‘堆头’大则大矣,但与全国任何一座大型体育场并没拉开差距啊!”不少市民感叹。

  新重庆一定会出现新地标

  核心观点:地标不是人为的,它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重庆地标不会是唯一的

   那么,重庆还有可能产生新地标吗?王树森认为,一个城市要延续记忆,必然需要代表不同时代的城市地标。朱荣远则相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特征越来越多元化,新重庆自然会出现新地标,“一个城市可能拥有多个地标,它们可能代表某一城市区域、某一历史时期,你很难说谁是唯一的,因为重庆太大了,她有很多面和很多种表情,几乎没有谁可以完全代表。”朱荣远说,重庆的地标不会是唯一的,众多的地标在市民心目中会有自己的排序和权重。

  专家们称,直辖十年来建设的建筑都还“太新”,有待时间考验。

  哪些建筑可能成新地标

  调查中,不少市民认为,直辖十年来,重庆修建了不少特色建筑,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湖广会馆、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朝天门广场和在建的重庆大剧院及国泰艺术中心等。“但有特色不等于能成为地标,关键看它的精神和灵魂是什么。如果没有,修得再大再高再怪,我也不会投它票,”张济元说。

  龙彬认为,湖广会馆具有成为重庆新地标的一定潜力:它不仅建筑水平较高,而且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湖广会馆在解放碑这个拥挤的区域,提供了一个闲适的逗留场所,让你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龙彬建议,政府可着力培育洪崖洞、慈云寺片区、磁器口等特色街区,“磁器口已有较高知名度了。”

  王树森则推荐一棵树观景台:它开建于1997年,是当年市民与重庆晚报共同倡导修建的,与重庆直辖同步,同时又是观赏夜景的重要景点。

  专家们反复强调,地标形成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老百姓认可并自豪的建筑,才能成为真正的重庆地标。

  我们有理由期待。

  本期视点受访人

  □朱荣远:重庆籍规划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杨嵩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彬: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树森:中国十大策划专家、树王策划公司董事长

  □随机采访杨妮涵等普通市民50人

  记者杨娟 李伟 李珩/文 杨帆 毕克勤/图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