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木卡姆:人间非典型音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0:18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刀郎是什么“郎”

  刀郎是个什么“郎”?是指佩戴着刀子的男子吗?

  刀郎。刀郎河。刀郎人。刀郎木卡姆。

  在中国的地图上,你的眼睛一直向西,向西,再向西。找到新疆,找到喀什,再向西南方向,你会看到崇山峻岭的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上,有一条细幼的河蜿蜒而下,这条河上标有一个陌生又好听的名字——叶尔羌河。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划了一个弧和塔里木河连接在了一起。

  一大片一大片黄色的沙漠,一小块一小块人类可以居住的绿洲。沿着这条河滋养的绿洲生活的人,他们把自己称作刀郎人,他们把这条叫叶尔羌的河称作刀郎河,他们把自己唱的歌跳的舞叫做刀郎木卡姆。

  “刀郎”一词的汉译,是“一群”、“成群而居”,刀郎人,也就是成群居住的人。麦盖提县志载,这里直到1928年才设“三等县治”,原来只是一个居落。至于刀郎人来自何处,更是有诸多说法,一种是刀郎人是古代莎车王流放的罪犯、囚徒,他们在这蛮荒的地方狩猎游牧,定期向莎车王缴纳猎物作为供品。另一种说法是刀郎人是蒙古人的后裔,蒙古帝国征战亚欧的过程中,一部分战败的将士不甘心沦为囚徒,逃入沙漠边的荒林,成为后来的刀郎人。

  虽然无法确定哪一种说法更真实,但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刀郎人与维吾尔人的不同。比如他们的面相,有浓须黑发者,也有皮肤白皙者,有高鼻深目,近于欧洲人的,也有面部扁平蒙古人种的特征更明显的。他们的语言,有些词汇是维吾尔语中所没有的。他们的宗教信仰似乎更为淡泊,妇女少有蒙面纱的,女人也可以参加刀郎木卡姆的舞会。

  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支融入维吾尔族的人,接受伊斯兰教也是不远的事。如今他们的很多历史都淡漠漫散了,只留下一个名字:“刀郎人”。

  被刀郎木卡姆撞到了心

  作家王蒙说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听到刀郎木卡姆时所受到的冲击和震撼。

  1964年被“流放”到新疆的王蒙来到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县,早晨8点,他就听到了两个年轻女人的大声歌唱,她们一边干活,一边唱,那歌声就像“呐喊一样”,“响亮、多情、急切、期待回应”,“又像是一种挑战,放肆地发泄,自唱自调,如入无人之境”,她们整整唱了一个上午,中午稍稍歇息,下午又一直唱到太阳快要落山。

  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书》中,对刀郎木卡姆的描绘用了“野性”这个词。

  它是野性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说,刀郎木卡姆是音乐家驾驭不了的音乐。它既不是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也不是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它的节奏变化多端,存在大量的中立音。中立音是“钢琴黑白键缝里的音”,音乐家的耳朵能听得出来,但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将它唱准。

  没有人能够唱那么高的音,没有人掌握住那么多细微的变化,更没有人能够控制住情感一泻千里的溃决。

  刀郎木卡姆所有套曲都是由苍老的男声呼唤开始。一行十多人跪在沙地上,所用的乐器都保持静默,一个沙哑的声音开始起调,那声音端直着向云端爬升、再爬升……连续十二个呼唤后才放声唱出:

  情人啊,你是来把我瞧瞧

  还是来把我烧烤?

  莫不是要让熄灭的情火

  又在我心田里熊熊燃烧?

  凡是听到刀郎木卡姆的人都会有一种受突如其来的撞击的感觉。音乐的无形无影无踪竟然能让人受伤。“怦然心动”,这个词用在这里最合适,刀郎木卡姆能撞到人的内心深处。

  四亿人的歌舞盛宴

  木卡姆不仅是刀郎人的,也不仅仅是新疆的、中国的。

  从中国新疆最东面的哈密地区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东西长达12000公里的范围内,19个伊斯兰国家的4亿多人享有这一文化盛宴。如果用一条红线将这些地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的道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交流之路,又是一条音乐之路。今天的木卡姆是这条音乐之路的最好见证。一个绿洲到一个绿洲,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一段行程到另一段行程,一个又一个民族在同一格式里填加了自己的色彩,每一次传递,既是一次继承,又是一次创造。

  在中国之前,伊拉克的《伊拉克木卡姆》、阿塞拜疆的《阿塞拜疆木卡姆》、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沙土木卡姆》已经申请并分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因其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民众性而再次被列入。

  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一词的主要意思是指“大型套曲”,同时还有法则、规范之意。“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对流传在新疆的木卡姆文化的一种涵盖方式。在这个大框架下,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它们是流行在各个地区的木卡姆。

  24小时的长歌

  如果说流行在刀郎地区的刀郎木卡姆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间“俗乐”, 流行在喀什地区的十二木卡姆,就是经过宫廷淘洗的“雅乐”。

  十二木卡姆是由十二个大型的套曲组成的,每一个套曲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

  第一部分“琼乃额曼”是大曲之意。1980年代,研究十二木卡姆的人们发现,一部名为“阿比倩希曼”(意为泪水、眼泪)的套曲中的琼乃额曼部分,竟然包括了39种曲调、填有244首古典诗歌。

  第二部分“达斯坦”是叙事歌曲、器乐曲。如果“琼乃额曼”是用音乐进行心灵的咏唱,那么“达斯坦”就是用音乐来讲故事。凄美的爱情故事;悲壮的英雄故事;离奇的民间传说。

  第三部分“麦西热甫”是属于田野果园集市的,它是“欢乐颂”,是“狂欢节”,是舞蹈的精灵。成千上万的人随着“麦西热甫”旋动肢体,佝偻的身躯在一瞬间灵动。

  风、雅、颂,这是孔子整理的《诗经》的结构,可以想象当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且舞且唱的情景,一定和今天的十二木卡姆的歌、舞、乐有神通之处。宫廷之雅,家国之风,民间之谣,如此结构宏大的十二木卡姆演唱下来,需要24小时的时间。

  据说十二木卡姆是公元16世纪莎车王的妃子阿曼尼莎汗收集整理的,阿曼尼莎汗的家乡就在现在刀郎人居住的刀郎河边。

  我们现在知道的十二木卡姆是1951年一个叫吐尔迪阿洪的木卡姆老艺人唱的。一名叫万书桐的汉族音乐家,用一台美军留下的处理品——老式钢丝录音机,把这流传了千年的恢宏的音乐作品捉住并保留了下来。5年之后,吐尔迪阿洪就去世了。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完整地演唱这24小时的“长歌”了。尽管现在有了非常先进的科技手段,人们也想尽办法培养后辈,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完整地演奏(唱)十二木卡姆。

  刀郎人为什么要这样唱

  刀郎人为什么要这样唱木卡姆?一个乐队,谁能将高音唱上去并让一口气持久地保持在高音区域徘徊,谁就可以作为乐队的主唱。很多刀郎人因为唱歌而眼睛突出或者得疝气不得不进行手术。

  “木卡姆是刀郎人的皇冠,没有木卡姆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刀郎人热合木·卡得尔说。“以前刀郎人在荒漠中打猎,他将猎物的皮蒙在掏空的胡杨树干上,将动物的肠子做成琴弦,他们发现音乐可以用来歌唱生命。”

  热合木是央塔克乡刀郎木卡姆乐队的达甫鼓手,因为个子矮,人们都叫他矮个子热合木。但跪在那里手鼓响起的时候,他就成了最高的一个,他将手鼓高高地扔到天上,落下来的时候砰然敲响,手鼓在头顶飞舞,他就那么闭着眼睛忘情地敲着,进入一种痴狂的忘乎所以的状态。

  “血液会一下燃烧起来。必须要喊出来,唱出来,否则就是死亡的感觉。”热合木说。

  研究木卡姆40多年的周吉用生态学来解释刀郎木卡姆。他首先注意到的是刀郎人的居住的环境。

  只要明白了刀郎人对自己生活的村庄的命名,就会理解什么叫蛮荒僻远。“央塔克”乡,意思是骆驼刺;“尕孜库勒”,意为大雁翔集的沼泽地;“库木库萨尔”,意为大沙包一个接一个。湖沼、沙漠、荆棘、荒凉、闭塞。

  刀郎人受到的是叶尔羌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双重夹击。叶河的洪水将刀郎人一年有半年时间围困着,而一走出绿洲就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风沙、烈日、饥渴、死亡步步紧迫。河的一岸是绿色的生命,另一岸是黄色的死亡。一脚迈出甘泉果园,另一只脚就迈进滔天沙漠。

  人沿着河流生存,歌顺着河流传唱,周吉说,绿洲人天生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唱是为了涤荡心中的愁苦,跳是为了驱散肢体的劳倦。短篇的,单支的曲子不够,于是就连缀成了大型套曲,这就是木卡姆,不间断地唱、跳。

  再说说叶尔羌河吧,又是条充满悲剧感的河。它在沙漠中扭动爬行,但却越流越小,最终被沙漠完全吞噬。

  刀郎人将木卡姆都冠以“巴亚宛”的名字,巴亚宛的意思是“远离人群居住的,没有水草的荒漠”。这就是刀郎人的命运吧。

  刀郎人唱的都是一个情字:故土、爱情、思念、忧伤、生命与死亡。

  没有人像刀郎人这样生活,所以也没有人像刀郎人这样歌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